2013执业药师中药学辅导:鹤虱
鹤虱
(《唐本草》)
【异名】鹄虱(《唐本草》),鬼虱(《本草崇原》),北鹤虱(《中药志》)。
【来源】为菊科植物天名精的果实。植物形态详"天名精"条。
【采集】秋季果实成热时采摘,晒干,除去皮屑,杂质。
【药材】干燥果实呈圆柱状,细小,长约3~4毫米,宽不达1毫米,无毛,表面黄褐色,有多数纵棱及沟纹,顶端收缩呈线状短喙,先端有灰白色的环状物。横断面类圆形,种仁黄白色,有油性。气微味微苦,尝之有粘性。以粒匀、充实、尝之有粘性者为佳。
主产河南、山西、贵州。陕西、甘肃,湖北等地亦产。
除上述品种外,某些地区作鹅虱使用者,尚有下列几种:
①南鹤虱,为伞形科植物野胡萝卜(参见"鹤虱风"条)的果实。呈椭圆形,多已分裂成两瓣,长约3~4毫米,宽1.5~2.5毫米,表面棕黄色或黄褐色,顶端有残留花柱,基部圆形,偶有小果柄。果瓣背面隆起,有吐条突起的纵梭线,其上密生一列黄白色钩刺。接合面稍平坦,有3条纵脉纹,脉上有短柔毛。横切面略呈半圆形,每一棱线内方有1个油管,接合面有2个油管。种仁类白色,有油性。具特殊香气,味辛微苦。
产江苏、浙江、安徽、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山西等地。
②华南鹤虱,为伞形科植物窃衣的果实。呈椭圆形,药材多为分果,长3~4毫米,宽1.5~2毫米,表面棕绿色,黄棕色,顶端残留花柱,基部有小果柄,背面隆起,主棱稍突起,次棱及槽内密生钩刺;接合面凹陷成槽状,中央有1条脉纹。横切面呈半圆形,接合面处有2个油管,周边有4个油管。种仁类白色,显油性。具特殊香气,味微辣而后苦。
产湖南、广东、四川、广西等地。
③东北鹤虱,为紫草科植物东北鹤虱(又名:赖毛子)的果实。为4个直立的小坚果,全体呈卵状圆锥形,长2~3毫米,宽约3毫米,基部有小果柄。药材多为分开的小坚果,呈卵状三棱形,顶端尖锐,椭圆形,表面棕褐色,少数呈灰绿色,密布瘤状突起,腹面有线形突起的着生痕迹,背面边缘有2列钩刺,背面中央有小钩刺或无。果皮硬。种仁类白色,显油性。气微,味淡。
产辽宁、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新疆、青海。
黑龙江地区尚以同属植物蒙古鹤虱的果实作东北鹅虱入药。性状与上种近似,惟背面边缘的钩刺为1列,背面中央通常无刺。
【化学成分】天名精果实中含有缬草酸、正己酸、油酸、右旋亚麻酸、卅一烷、豆甾醇和天名精内酯、天名精酮等内酯化台物。
野胡萝卜果实含挥发油约2%,中含细辛醚、甜没药烯、巴豆酸、细辛醛。北高加索产Daucus carota种子含挥发油约2%,中含牻牛儿醇约30%,l-香桧烯20%,一种多氢薁类二环倍半萜7.7%,β-蒎烯等。亦有谓牻牛儿醇乙酸酯是野胡萝卜种子挥发油中的主要成分,其中含量可达50%。不同产地野胡萝卜果实挥发油的成分的变异很大,其中尚可以有芳樟醇、α-蒎烯、柠檬烯、佛手柑油烯、胡萝卜烯、榄香脂素、α-姜黄烯、莰烯、α-松油烯、松油烯-4-醇、α-松油醇、龙脑乙酸酯、γ-癸内酯、β-芹子烯、α-古芸烯、香豆精、胡萝卜醇、胡萝卜次醇等。另有谓培植胡萝卜果实含挥发油0.6~2.1%,中含胡萝卜次醇9~63%,牻牛儿醇乙酸酯0~48%,环氧二氢齐墩果酸2.5~20%。野胡萝卜果实中尚含黄酮类、糖、季铵生物碱(可能是乙酰胆碱)、氨基酸、胡萝卜苦甙、甾醇和扩张冠状血管的成分。
窃衣果实含挥发油1.4%。挥发油中主含毕澄茄烯和窃衣烯。又含油约10%,其中脂肪酸有洋芫荽子酸、油酸、亚油酸等。又谓含窃衣醇、窃衣醇酮。种子含窃衣素。
2013年执业药师考试大纲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