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初级药师天然药物化学
第七节 甾体及其苷类
自然界存在的甾类化合物,包括C21甾类、强心苷、蟾蜍配基、甾体皂苷、植物固醇、蜕皮激素类等。这些成分广泛地分布于动植物界,表现出不同的生物活性,其中作为药用的主要有强心苷、甾体皂苷等类型。
(一)强心苷
强心苷是生物界中存在一类对心脏具有显著生物活性的甾体苷类。大多分布在一些有毒的植物中,如毛花洋地黄、黄花夹竹桃、毒毛旋花子、铃兰等植物。
临床应用:毛花苷丙(西地兰)、异羟基洋地黄毒苷(地高辛)、毒毛花苷K等以注射液或片剂的形式应用于临床。这些强心药物能增强心肌收缩力,常用以治疗急、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与节律障碍等疾患。
1.强心苷的结构特点与分类
(1)强心苷元特点:可分为甾体母核、不饱和内酯环两部分。
(2)强心苷元的类型:依据不饱和内酯环的特点分为两类。
1)甲型强心苷元:由23个碳原子组成,C17位结合五元不饱和内酯环也称为强心甾烯。天然存在的强心苷类大多属于此种类型。如洋地黄毒苷元。
A型题:
甲型强心苷C17位结合( )
A.戊酸
B.乙基
C.羟基
D.五元不饱和内酯环
E.六元不饱和内酯环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在强心苷结构中,当17位侧链为五元的不饱和内酯时为甲型强心苷,当此链为为六元的不饱和内酯时为乙型强心苷。
2)乙型强心苷元:由24个碳原子组成,C17连有六元不饱和内酯环称为海葱甾烯或蟾酥甾烯。此种类型在自然界中较少。
(3)糖的类型:强心苷的糖除了常见的葡萄糖外,还有2,6-二去氧糖如D-洋地黄毒糖、D-加拿大麻糖等及6-去氧糖如L-黄花夹竹桃糖、D-洋地黄糖等。
(4)苷元与糖的连接方式
Ⅰ型:苷元-(2,6二去氧糖)X-(D-葡萄糖)y,如毛花苷C。
Ⅱ型:苷元-(6-去氧糖)X-(D-葡萄糖)y,如真地吉他林。
Ⅲ型:苷元-(D-葡萄糖)y,如绿海葱苷。
其中x=1~3,y=1~2。天然存在的强心苷类以Ⅰ型及Ⅱ型较多,Ⅲ型较少。
2.强心苷的理化性质
(1)性状:强心苷大多是无色结晶或无定形粉末,具有旋光性,味苦。对黏膜有刺激性。
(2)溶解性:原生苷由于所含糖基数目多且具有葡萄糖,可溶于水、醇等溶剂,次生苷亲水性减弱可溶于乙酸乙酯、含水氯仿等溶剂。
(3)苷键水解
1)酸催化水解:①温和的酸水解法:用稀酸如0.02~0.05mol/L的盐酸或硫酸,在含水醇中经短时间(半小时至数小时)加热回流,可使Ⅰ型强心苷中苷元与2-去氧糖或2-去氧糖之间的苷键进行酸水解,但葡萄糖与2-去氧糖之间的苷键在此条件下不易断裂。②强烈的酸水解法:Ⅱ型和Ⅲ型强心苷,以温和酸水解较困难,必须增高酸的浓度(3%~5%),增加作用时间或同时加压,才能水解得到定量的糖。但在此条件下常得到脱水苷元。
2)酶催化水解:在含强心苷的植物中,有水解葡萄糖的酶存在,以35℃~37℃的条件能水解糖链末端的葡萄糖,生成 次生苷。如将毛花苷丙(西地兰)经酶解可以得到地高辛。
3.鉴别反应
(1)强心苷因有甾体母核可发生:①醋酐浓硫酸;②三氯醋酸;③三氯化锑反应。
(2)不饱和五元内酯环呈色反应:亚硝酰铁氰化钠(Legal)反应:加入亚硝酰铁氰化钠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若反应呈深红色并逐渐褪去,示可能存在甲型强心苷。
(3)2-去氧糖的鉴别反应:三氯化铁-冰醋酸(Keller-Kiliani)反应:取供试液以冰醋酸溶解,加三氯化铁水溶液一滴,混匀,沿管壁加入浓硫酸,如有2-去氧糖存在,冰醋酸层逐渐为蓝色,界面处呈红棕色或其他颜色(随苷元不同而异)。
(二)甾体皂苷
甾体皂苷:是一类由螺甾烷类化合物衍生的寡糖苷。
皂苷具有降血脂、降血糖、抗菌、抗癌、杀灭钉螺及扩张冠脉等活性。例如,菝葜皂苷具显著的抗真菌作用;蜘蛛报蛋皂苷具有较强的杀螺活性;重楼中的皂苷对P350、L1210 KB细胞均有抑制作用;地奥心血康,用以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等病症。
1.甾体皂苷的结构与分类
(1)甾体皂苷元的结构特征:甾体皂苷元由27个碳原子组成,共有A、B、C、D、E、F六个环,E环与F环以螺缩酮形式连接,共同组成螺甾烷。
(2)甾体皂苷的类型:依照螺甾烷结构中F环的环合状态,可将其分为:螺甾烷醇类、异螺甾烷醇类和呋甾烷醇类型。
从纤细薯蓣的新鲜根茎中分离出的是呋甾烷醇类型的原薯蓣皂苷,根茎经长时间的放置后,其主要成分是异螺甾烷醇型的薯蓣皂苷。
2.皂苷的理化性质
(1)性状:皂苷分子量较大,不易结晶,多为无色、白色无定形粉末和吸湿性。多数皂苷具苦和辛辣味,对人体黏膜有刺激性。
(2)溶解性:多数皂苷极性较大,一般可溶于水,易溶于热水、稀醇。次级皂苷在水中溶解度降低,易溶于醇、丙酮、乙酸乙酯等。甾体皂苷元易溶于石油醚、氯仿、乙醚等亲脂性有机溶剂。
(3)表面活性:皂苷水溶液经强烈振摇能产生持久性泡沫,且不因加热而消失,这是因为皂苷分子内亲水性的糖和亲脂性的苷元部分达到平衡状态,所显示的降低水溶液表面张力作用所致。但也有些皂苷起泡性不明显。
(4)溶血性:皂苷的水溶液大多数能破坏红细胞而有溶血作用。
溶血指数:是指在一定条件下能使血液中红细胞完全溶解的最低皂苷溶液浓度。
皂苷溶血原因:多数皂苷与血红细胞壁上的胆固醇生成不溶于水的复合物沉淀,破坏了血红细胞的正常渗透性,致使细胞内渗透压增加而发生崩裂,从而导致溶血现象。呋甾烷醇类皂苷如原菝葜皂苷因不能和胆固醇生成分子复合物,故不具有溶血性质。
A型题:
没有溶血作用的皂苷是( )
A.三萜皂苷
B.人参总皂苷
C.甾体皂苷
D.单糖链皂苷
E.双糖链皂苷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以上答案中人参总皂苷没有溶血现象。
3.皂苷的提取
(1)皂苷的提取通法:醇提取浓缩-脱脂正丁醇萃取法。药材以乙醇或甲醇提取,然后回收溶剂,于水溶液中加入乙醚萃取,脂溶性杂质则转溶于乙醚溶剂中,与皂苷分离。然后,改用水饱和的丁醇为溶剂继续对水溶液进行两相萃取,则皂苷转溶于丁醇,一些亲水性强的杂质如糖类仍留于水中,与皂苷分离。收集丁醇溶液,减压蒸干,得粗制的总皂苷。
酸性皂苷常采用碱提酸沉法,如甘草酸易溶于碱水,再加酸酸化使其又析出沉淀。
(2)甾体皂苷元的提取:酸水解有机溶剂提取法。例如,将药材(如穿龙薯蓣)用水浸透,加入浓硫酸使之成3%浓度,加热加压水解8小时,滤出水解物,水洗后干燥粉碎,再以汽油反复提取20小时,提取液适当浓缩后,放置即可析出薯蓣皂苷元。工业生产中常用此方法。
4.分离与精制:胆固醇沉淀法:将粗皂苷溶于少量乙醇中,再加入胆固醇的饱和溶液,滤集沉淀,用水、乙醇、乙醚顺次洗涤。然后将沉淀干燥后,用乙醚回流提取,胆固醇溶于乙醚中,残留物即为较纯的皂苷。与皂苷形成复合物的固醇结构特点:①C3-β-OH,如胆固醇、β谷固醇等可与皂苷形成分子复合物。②若C3-α-OH或C3-β-OH被酯化或成苷键者均不能生成难溶性的分子复合物。甾体皂苷与固醇形成的分子复合物较三萜皂苷稳定,但F环裂解的呋甾烷醇类皂苷则不能和固醇形成分子复合物。
5.皂苷的鉴定
(1)泡沫试验:皂苷的水溶液于试管中,密塞后强烈振摇1分钟,如产生持久性泡沫,可能含有皂苷。含蛋白质和黏液质的水溶液虽也能产生泡沫,但很快消失。另外,某些皂苷没有或仅有微弱的泡沫反应。
(2)溶血试验:取供试液,,以生理盐水溶解,加入几滴红细胞悬浮液,于37℃下观察,如溶液由混浊变为澄清,则可能有皂苷存在。但应注意,某些皂苷没有溶血作用。植物中的某些萜类、胺类也有溶血作用,一般应先以胆固醇沉淀法,如果经胆固醇沉淀后的滤液不再有溶血作用,而沉淀溶解后具溶血活性,则说明是皂苷引起的溶血现象。
(3)呈色反应:甾体皂苷、三萜皂苷都具有甾体母核的颜色反应,并可以区别二者。
醋酐浓硫酸(Liebermann-Burchard)反应:取供试液,沸水浴上蒸干,残留物以几滴醋酐溶解,加入醋酐浓硫酸(20︰1)数滴,甾体皂苷反应液产生黄-红-紫-蓝-绿-污绿等颜色,最后逐渐褪色;三萜皂苷最终只能显示出红紫色或蓝色,再逐渐褪色。
B型题:
A.羟甲基衍生物
B.不饱和内酶环
C.含氧螺杂环
D.脂肪烃
E.戊酸
1.C21甾类的C17侧链为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C21甾类的C17侧链为羟甲基衍生物。
2.强心苷类的C17侧链为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强心苷类的C17侧链为不饱和内酯环。
3.甾体皂苷类的C17侧链为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甾体皂苷类的C17侧链为含氧螺杂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