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执业药师考试药理学考点
第一篇 总 论
顺序 |
题干 |
选项 |
1. |
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的科学称为 |
药效学 |
2. |
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即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及其血浆药物浓度动态变化规律的科学称为 |
药动学 |
3. |
药物体内过程包括 |
吸收、分布、转化(代谢)、排泄 |
4. |
药物转运包括 |
吸收、分布、排泄 |
5. |
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称为 |
吸收 |
6. |
何种给药途径不存在吸收 |
静脉注射 |
7. |
在碱性环境中吸收增多的药物 |
弱碱性药物 |
8. |
可加速弱酸药物排泄的方法 |
碱化尿液 |
9. |
某些口服药物在通过胃肠黏膜及肝脏时,部分被代谢失活,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称为 |
首过消除或首关效应。 |
10 |
有首过消除的剂型是 |
口服制剂(片剂、胶囊剂、散剂) |
11. |
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有 |
药物理化性质、体液PH值、体内特殊屏障、血浆蛋白结合率等。 |
12. |
血脑屏障的物质基础是 |
比一般毛细血管壁多了一层胶质细胞 |
13. |
药物进入机体后,发生化学结构的改变称为 |
药物生物转化或代谢 |
14. |
药物代谢的主要器官 |
肝脏 |
15. |
肝药酶 |
肝脏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酶系 |
16. |
能使酶活性增强的药物称为 |
酶诱导剂 |
17. |
酶诱导剂 |
加速自身或其他药物的代谢,使药物效应减弱 |
18. |
酶诱导剂有 |
苯巴比妥、苯妥英钠、利福平、卡马西平、灰黄霉素和地塞米松 |
19. |
能使酶活性减弱的药物称为 |
酶抑制剂 |
20. |
药酶抑制剂 |
降低其他药物的代谢,使药物效应增强 |
21. |
酶抑制剂有 |
氯霉素、别嘌醇、酮康唑、异烟肼、西咪替丁、吩噻嗪类 |
22. |
药物代谢I相 |
氧化、还原、水解 |
23. |
药物代谢Ⅱ相 |
结合反应 |
24. |
药物排泄主要途径 |
肾脏 |
25. |
药物随胆汁排入十二指肠后,可经小肠被重吸收称为 |
肝肠循环 |
26. |
肝肠循环的意义 |
使药物排泄减慢,作用维持时间延长 |
27. |
血浆中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称为 |
血浆半衰期 |
28. |
按照半衰期恒量、恒速给药,经给药几次血中药物浓度可达到坪值 |
5~6个半衰期 |
29. |
采取首次加倍的给药法可以 |
使药物在一个半衰期即可达到坪值(稳态血浓度) |
30. |
停药后需经几个半衰期药物基本消除 |
5~6个 |
31. |
已知某药按一级动力学消除,上午9时测得的血药浓度为100mg/L,晚6时测得的血药浓度为12.5 mg/L,请推算该药的半衰期为 |
3小时 |
32. |
有一种催眠药的t1/2为2小时,给予200mg入睡,当体内剩下12.5mg时病人便醒来,问病人睡了多长时间 |
8小时 |
33. |
药物被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速度和程度称为 |
生物利用度 |
34. |
非血管途径给药的AUC与其静脉注射的AUC比较称为 |
绝对生物利用度 |
35. |
比较同种药物的两种制剂的吸收情况,即受试制剂与已知的参比制剂的吸收程度的比较称为 |
相对生物利用度 |
36. |
不符合用药目的并给患者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称为 |
不良反应 |
37. |
副作用是在何种剂量情况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作用 |
治疗量 |
38. |
引起副作用的原因 |
药物作用广泛,选择性低 |
39. |
应用阿托品治疗各种内脏绞痛时引起的口干、心悸属于 |
副作用 |
40. |
用药后可造成机体病理性损害,并可预知的不良反应是 |
毒性反应 |
41. |
产生毒性反应的原因 |
药物剂量过大、用药时间过长 |
42. |
应用巴比妥类药醒后出现的眩晕、困倦属于 |
后遗效应 |
43. |
药物三致作用包括 |
致突变、致癌、致畸胎 |
44. |
机体受药物刺激所发生的异常免疫反应称为 |
变态反应 |
45. |
变态反应的特点 |
与药理作用、剂量无关,很小剂量就可引起;过敏体质易发生,且不易预知;过敏反应症状相同。 |
46. |
应用青霉素引起过敏性休克属于 |
变态反应 |
47. |
应用四环素类药物引起鹅口疮属于 |
继发反应(二重感染) |
48. |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患者,服用磺胺类药时出现溶血属于 |
特异质反应 |
49. |
药物的最大效应称为 |
效能 |
50. |
能引起等效反应的相对浓度或剂量称为 |
效价 |
51. |
LD50/ED50 |
治疗指数 |
52. |
药物作用机制包括 |
作用于受体、影响酶活性、影响核酸代谢、影响生理活性物质及其转运、影响离子通道、影响免疫功能及非特异性作用。 |
53. |
受体具有哪些特性 |
饱和性、特异性、可逆性、高灵敏性、多样性 |
54. |
有亲和力又有内在活性的药物称为 |
激动药(兴奋药) |
55. |
对受体具有较强的亲和力,也有较弱的内在活性称为 |
部分激动药 |
56. |
有较强亲和力而内在活性不强,低剂量可产生激动效应,高剂量可拮抗激动药的作用 |
部分激动药 |
57. |
对受体有较强的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称为 |
拮抗药(阻断药) |
58. |
长期使用一种激动药后,受体对激动药的敏感性和反应性下降的现象称为 |
受体脱敏 |
59. |
长期使用一种拮抗药后,受体对拮抗药的敏感性和反应性增强的现象称为 |
受体增敏 |
60. |
影响药物作用强度最重要的是 |
药物剂量 |
61. |
何时服药药物吸收好,发生作用快 |
饭前 |
62. |
对肠溶、缓释、控释制剂口服时应注意 |
整片吞服不可咬碎 |
63. |
连续反复用药后,机体对药物反应性降低,需要加大药物剂量才能维持原有疗效,这称为 |
耐受性 |
64. |
病原微生物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降低、甚至消失的现象称为 |
耐药性(抗药性) |
65. |
某些药物,连续用药后,可使机体对药物产生生理的或心理的或兼而有之的一种依赖和需求称为 |
药物依赖性 |
|
连续反复用药后身体上对药物产生依赖性,中断用药后出现戒断症状称为 |
身体依赖性(生理依赖性) |
67. |
连续反复用药后精神上对药物产生依赖性,停药后有继续用药的欲望称为 |
精神依赖性(心理依赖型) |
68. |
长期使用具有依赖性的药物,停药会出现 |
戒断症状 |
69. |
两药合用的效应大于其个别效应的代数和称为 |
增强作用 |
70. |
两药同时或先后使用,使药效增强称为 |
协同作用 |
71. |
机体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有 |
年龄、性别、病理因素、精神因素、遗传因素 |
2013年执业药师考试大纲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