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执业药师考试药学专业二复习
三、乳剂的形成条件
(一)降低油水表面(界面)张力,以降低界面能,形成稳定的乳剂
(二)加入适宜的乳化剂(亲水性高分子材料等)降低油水表面(界面)张力,以降低界面能,形成稳定的乳剂
(三)形成牢固的乳化膜
1.单分子层乳化膜
2.多分子层乳化膜
3.固体微粒乳化膜
(四)有适当的的相体积比 分散相浓度一般在10%-50%之间,超过50%,乳滴易发生因碰撞而引起的合并或转相。
四、制备方法
决定乳剂类型的因素:主要是乳化剂的性质和HLB值,其次是形成乳化膜的牢固性、相体积比、温度、制备方法等
1.干胶法:又称油中乳化剂。本法方法的特点是先制初乳,在初乳中油、水、胶的比例是:
植物油:水:胶=4:2:1
挥发油:水:胶=2:2:1
液体石蜡:水:胶=3:2:1
2.湿胶法:又称水中乳化剂法。本方法也需要制初乳,在初乳中油、水、胶的比例同干胶法。
3.新生皂法:油水两相混合时,两相介面上生成新生态皂类乳化剂,再搅拌制成乳剂。
4.两相交替加入法
5.机械法:乳匀机、胶体磨等
6.微乳制备
(1)制备微乳需加入辅助乳化剂
(2)乳化剂(主要为表面活性剂,其HLB值为15-18)与辅助乳化剂用量为乳剂的12~25%。
7.复合乳剂的制备;采用二次乳化法制备
关于乳剂的制备方法,不正确的是
A.油中乳化剂法
B.水中乳化剂法
C.相转移法
D.两相交替加入法
E.新生皂法
答案:C
A.5:2:1
B.4:2:1
C.3:2:l
D.2:2:l
E.1:2:1
干胶法制备乳剂是先制备初乳。在初乳中,油:水:胶的比例是
1.植物油:水:胶 B
2.挥发油:水:胶 D
3.液体石蜡:水:胶 C
可用于制备乳剂的方法有
A.相转移乳化法
B.相分离乳化法
C.两相交替加入法
D.油中乳化法
E.水中乳化法
答案:CDE
五、乳剂的变化
乳剂为热力学不稳定的非均匀相分散体系,其不稳定的表现为:
1.分层:(又称乳析):指乳剂放置后出现分散相粒子上浮或下沉现象。又称乳析,分层的乳剂经振摇可重新分散。主要由内外相密度差引起。
2.絮凝:乳剂中的乳滴(分散相)发生可逆的(可以复原的)聚集称为絮凝。发生絮凝的条件是:乳滴的电荷减少,ζ电位降低,乳滴产生聚集而絮凝。乳剂中电解质及离子型乳化剂的存在是产生絮凝主要原因,同时与乳剂的黏度、相体积比及流变性有密切关系。处于絮凝状态的乳剂,有利于乳剂的稳定。
3.转相:即O/W变为W/O或反之,乳剂由于某些条件的变化而改变乳剂的类型称为转相。转相主要由乳化剂性质的改变或添加了相反类型乳化剂引起,
当两种性质相反的乳化剂的量接近相等时,容易发生转相,转相时两种乳化剂的量比为转相临界点。在转相临界点上乳剂不属于任何类型,处于不稳定状态,随时转向某种乳剂类型。
4.合并与破坏
乳化膜破坏导致乳滴变大,称为合并,进而产生油、水分离的现象,为乳剂的破坏。影响乳剂稳定性的最主要因素是形成乳化膜的乳化剂的性质。受外界因素及微生物的影响使油相或乳化剂变质,引起乳剂的破坏与酸败。通常制备乳剂时应加入抗氧剂与防腐剂。
经典真题
A.Zeta电位降低
B.分散相与连续相存在密度差
C.微生物及光、热、空气等作用
D.乳化剂失去乳化作用
E.乳化剂类型改变
1.分层 B
2.转相 E
3.酸败 C
4.絮凝 A
5.破裂 D
六、乳剂的质量评定
(一)乳剂粒径大小的测定
1.乳剂粒径大小是评价其质量的重要指标,不同用途的乳剂对粒径的要求不同,静脉注射乳剂的粒径应在0.5μm以下。测定方法有:
显微镜测定法(测定粒子不得少于600个);库尔特计数器测定法,激光散射光谱法(PCS法,粒径范围:0.01~2μm);透射电镜法(TEM法,粒径范围:0.01~20μm),可观察形态。
2.稳定性评价用粒径变化作指标
(二)分层现象的观察
分层过程的快慢是衡量乳剂稳定性的重要指标。离心加速分层做法:
(1)半径为10cm的离心机 4000r/min 离15 min,不分层视为稳定
(2)半径为10cm的离心管 3750 r/min 离5小时,相当1年离心效果。
(3)乳剂于5℃、35℃下,12小时改变1次,共12天进行考察。
(三)乳滴合并速度的测定
乳滴合并符合一级动力学规律:lgN = lgN0 –kt/2.303
(四)稳定常数的测定
稳定常数Ke =(A0–A)/A×100%
Ke为稳定常数,Ke越小,乳剂越稳定。
2013年执业药师考试大纲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