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执业药师考试药学专业二复习
第十节 注射剂的设计
一、注射剂处方与工艺设计前的基础工作
调研内容:
1.原料药物的分子结构、相对分子量、是否有结晶水、有无异构化、溶解度与溶解速度、化学稳定性。
2.分析方法、分解产物的分析方法。
4.体内吸收、分布、消除规律。
二、注射剂类型、注射途径与剂量的确定
对于一般固体药物,首选的是水性溶液型注射剂。
难溶性的制成混悬型。
半衰期很短的,设计成缓释制剂,也可制成混悬型注射剂,但只能肌内注射
肌内注射剂刺激性很大可制成静脉注射剂。也可考虑加入止痛剂制成肌内注射剂
固体药物很不稳定,不宜制成溶液型,可制成注射用无菌粉末或冻干制品
油类药物在通常注射容量能达到所需用药剂量时,制成溶液型,否则制成乳剂型
三、处方与工艺的试验研究
1.溶解度的测定与增加溶解度方法
2.稳定性的考察与稳定化
20-3
四、注射剂的安全性和渗透压的调节
1.注射剂的安全性
安全性包括毒性、溶血性、过敏性与刺激性。刺激性、疼痛性产生的原因:
(1)药物本身具有刺激性。
(2)多数由于pH与渗透压不适引起,渗透压过低可造成溶血。
2.渗透压的调节
人体渗透压与0.9%的生理盐水及5%的葡萄糖溶液等渗,0.9%的生理盐水叫做一个渗度,浓度为0.45%氯化钠溶液为0.5个渗度。渗透压的调节方法有:
(1)冰点降低法:
血液与泪液的冰点为-0.52℃,凡冰点为-0.52℃的药物溶液均为与血液等渗,故可利用冰点降低法来调节药物溶液的等渗。计算公式:
W=(0.52-a)/b
W:每100ml溶液中需加渗透压调节剂的量(g);a:药物溶液测得的冰点下降度数(0C);b:1%渗透压调节剂的冰点下降度数(0C)。
例:配制100ml2%的盐酸普鲁卡因溶液,需要加入多少氯化钠,使成等渗溶液。
解:盐酸普鲁卡因溶液浓度为2%时,a=0.12×2=0.24
1%的氯化钠调渗剂的冰点降低数b=0.58
需要加入氯化钠的量W=(0.52 - 0.24)/0.58=0.48
即100ml需要加入0.48g氯化钠,或以0.48%表示。
(2)氯化钠等渗当量法
氯化钠等渗当量法:指与1g药物呈等渗效应的氯化钠的量
X=0.009V-E·W
X:配成体积为V的等渗溶液需加入氯化钠的量(g)
V:欲配药液体积(ml)
E:1g药物的氯化钠等渗当量(查表或给出)
W:配制体积为V的药物溶液需加入药物的量
例:已知头孢噻吩钠的氯化钠等渗当量为0.24,欲配制2% 头孢噻吩钠溶液100 ml,需加入多少氯化钠,使成等渗溶液。
解:V = 100ml;E=0.24;W=2%; E·W=0.24×2=0.48
X = 0.009×100–0.48 = 0.42g,即需加入0.42g氯化钠。
(3)等渗溶液与等张溶液
等渗溶液是指溶液的渗透压与血浆的渗透压相等,等渗是一个物理概念,等张溶液是指与红细胞膜张力相等的溶液,在等张溶液中,不会发生溶血现象。等张是个生物学概念。
许多药物溶液的等渗浓度与等张浓度相等或相近,但有些药物的溶液虽然与血浆等渗,但不等张,故仍有溶血现象。这类药物一般加入适量的氯化钠或葡萄糖后可避免溶血。
3.注射剂的无痛化
除调解适宜的渗透压外,可加入止痛剂,如:苯甲醇、利多卡因或0.5%的三氯叔丁醇。
在注射剂中具有局部止痛和抑菌双重作用的附加剂是
A.盐酸普鲁卡因
B.盐酸利多卡因
C.苯酚
D.苯甲醇
E.硫柳汞
答案:D
第十一节 滴眼剂
一、概念与质量要求
滴眼剂为直接用于眼部的外用液体制剂,以水溶液为主,包括少数水性混悬液。滴眼剂虽是外用剂型,其质量要求与注射剂类似,对pH值、渗透压、无菌、澄明度等都有一定要求。
1.pH值: pH值范围为:5~9。
2.渗透压:0.6~1.5%氯化钠的渗透压,调渗剂:氯化钠、硼酸、葡萄糖等
3.无菌:
(1)眼部外伤用药(包括术后用药):应绝对无菌,一般灭菌后立即使用,单剂量包装,不得加抑菌剂。
(2)一般性眼病用药:无致病菌,不得有绿脓杆菌、金黄葡萄球菌等,为多剂量制剂,用药过程易染菌,需加入抑菌剂,要在1~2小时内达到无菌。
4.可见异物(澄明度):稍低于注射剂要求,在照度2000~3000lx下用眼检视,溶液应澄明,不得检出可见异物,特别不得有玻璃屑。混悬剂在照度为4000lx下用眼检视,不得检出色块、纤毛等可见异物。
5.黏度:合适的黏度应在4.0-5.0cPa·s之间。
6.稳定性:同注射剂类似。
二、眼用药物的吸收途径与影响吸收的因素
(一)吸收途径
①角膜→前房→虹膜
②结合膜→巩膜
(二)影响吸收的因素
1.药物从眼睑缝隙的损失:
2.药物的外周血管消除:结膜内含有许多血管与淋巴管,外来物引起刺激性时,血管扩张,药物在外周血管消除快,并有可能引起全身的副作用。
3.pH与pKa:
(1)能溶于水又能溶于油的药物易透过角膜。
(2)生物碱类物,在泪液pH7.4的环境中,其分子态与离子态共存,因此易透过角膜
(3)滴眼剂的pH值与药物的pKa会影响药物的吸收。
4.刺激性:刺激性大,使血管与淋巴管扩张,增加药物从外周血管的消除,且由于泪液分泌↑药物流失量↑。
5.表面张力:降低滴眼剂的表面张力,有利于药液与角膜的接触使药物入膜。
6.粘度:增加药液粘度(0.5%MC溶液的黏度4cPa·s),延长滞留时间,有利于吸收。
2013年执业药师考试大纲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