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都网校 > 关于文都网校

辅导资料

更多

2013外科主治医师神经外科学考点14

  2013外科主治医师神经外科学考点

  颅内压的组成和测定

  颅腔及其内容物(脑组织、脑脊液、血液)是组成颅内压的解剖学基础,脑脊液的液体静力压和脑血管张力变动的压力是组成颅内压的生理学基础。颅内压系指颅内容物对颅腔壁上的压力,它是由液体静力压和血管张力变动的压力两个因素所组成的,通过生理调节,维持着相对稳定的正常颅内压。正常颅内压是保证中枢神经系统内环境稳定和完成各种生理功能的必要条件。了解颅内压的组成和测定及其生理变化,对诊断和治疗颅内疾病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颅内压的组成

  正常成人颅腔是由颅底骨和颅盖骨组成的腔体,有容纳和保护其内容物的作用。除了出入颅腔(特别是颈静脉)及颅底孔(特别是枕骨大孔)与颅外相通外,可以把颅腔看作一个完全密闭的容器,而且由于组成颅腔的颅骨坚硬而不能扩张,所以每个人的颅腔容积是恒定的。颅腔内有3种内容物,即脑组织、脑脊液和血液。脑组织,1400g,80%~90%;脑脊液,150ml,10%;血液,75ml,2%~11%。正常情况下,脑血容量的变化范围较大,其多少取决于脑血管的扩张和收缩程度。在正常生理情况下,颅腔容积及其内容物的体积是相适应的并在颅内保持着相对稳定的压力。这种压力就是指脑组织、脑脊液和血液对颅腔壁上所产生的的压力,即颅内压。颅内压主要有两种压力因素组成并维持着,即脑脊液的液体静力压和脑血管张力变动的压力,这两种压力调节着颅内压在正常生理情况下的波动,维持着中枢神经系统内环境的稳定,保证了中枢神经系统各种生理功能的完成。

  二、颅内压的测定

  颅内压是指颅腔内容物对颅腔壁上所产生的压力,又称脑压。由于存在于蛛网膜下腔和脑池内的脑脊液介于颅腔壁和脑组织之间,并于脑室和脊髓腔内蛛网膜下腔相通,所以脑脊液的静水压就可代表颅内压,通常以侧卧位时颅脑脊液压力为代表。穿刺小脑延髓池或侧脑室,以测压管或压力表测出的读数,即为临床的颅内压力。这一压力与侧卧位腰椎穿刺所测得的脑脊液压力接近,故临床上都用后一压力为代表。正常颅内压,在侧卧位时,成人为0.7~2.0kPa(5~15mmHg),儿童为0.5~1.0kPa(3.5~7.5mmHg),此压力比平卧位时侧脑室的最高点要高。坐位时腰穿压力可达3.3~4.0kPa(25~30mmHg),但这压力比坐位时侧脑时的最高点要底。这是因为颅脊髓腔虽然是一个闭合的空腔,但并非闭合得绝对严密,在枕骨大孔及颈静脉孔处都受到外界大气压的影响。另外采用的测压方法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这一现象说明颅内压与单纯的脑脊液静水压是不同的。颅内压对静脉压的变动很敏感,侧压时如压迫颈静脉,颅内压立即升高。咳嗽、喷嚏、憋气、用力等也引起颅内压相应明显波动。因此早在1936年Pallock和Boshes就认为,颅内压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大气压作用于颅外大静脉的结果。这种解释至今仍被公认是较合理的。

  脑组织内含有组织间液,它与脑脊液压力应该是平衡的,组织间液的压力与毛细血管远端的压力也应是平衡的。因此颅内压应与毛细血管远端压力相等,或稍高于颈静脉压力。

  颅内压随着心脏的搏动而波动,波幅为0.27~0.53kPa(2~4mmHg)不等,这是由于心脏的每一搏出引起动脉扩张的结果。随着呼吸动作改变,颅内压亦有缓慢的波动,波幅约为0.7~1.33kPa(5~10mmHg),这是由于胸腔内压力作用于上腔静脉引起静脉变动的结果。此外颅内压还有自发节律性波动,是全身血管和脑血管运动的一种反应。由于颅内受多种因素影响是波动的,因此在单位时间内所测得的压力只有相对的意义。较正确地了解颅内压的情况,应采用持续的压力测量和记录的方法。连续测量并记录压力,可随时了解颅内压变动情况,并可取得更精确的颅腔颅内压数据,这种方法称为颅内压监护术。临床上表达颅内压都采用平均值,即曲线图上相当于波幅的1/3处,也就是曲线下缘的舒张压加上1/3得脉压(曲线上、下压力之差),相当于0.7~2.0kPa(5~15mmHg)。

  2013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网上报名系统
 

  2013年卫生资格考试报名将从12月28日开始
 

   2013年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说明汇总
 

  2013年卫生职称考试辅导招生简章

 

  2013卫生专业技术考试大纲汇总
 

  文都卫生职称微博

为您服务

  • 网校咨询:400-011-8090
  • 售后客服:4000118090转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