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外科主治医师考试辅导:肾下垂的治疗方法
肾下垂治疗可分两大类:
①非手术治疗,锻炼腹腰肌,提高腹压以抗阻肾脏的下垂。可配合内服中成药如补中益气丸、六味地黄丸等药,另外可使用一些提高蛋白合成的药物如苯丙酸诺龙等。锻炼腹肌的方法可作仰卧起坐,直腿高举等训练。另外也可以使用肾托、围腰兜带。
肾下垂
②手术治疗:
a、注射疗法:在肾周注入奎宁、明胶制成的胶状剂或海绵状制剂造成肾周粘连,以使肾脏固定。
b、手术固定:除作小切口将奎宁明胶制剂塞入肾周造成肾周粘连外,可手术将肾脏完全与肾周脂肪分离,然后用各种方法将其固定在应有的解剖位置上。
针灸治疗法
(一)、取穴
主穴:夹脊胸11、胸12。
配穴:肾俞、脾俞、胃俞、足三里。
(二)、治法
一般仅取主穴,效不显者,加取配穴。夹脊穴,宜快速直刺进针,然后缓缓送针,刺入1~1.5寸,以探索满意针感;针夹脊胸11时,要求针感向肾区或下腹放射,针夹脊胸12 时,要求针感向髂脊旁或下腹放射。若伴有胃下垂时,兼取夹肖胸7、8、9、10穴,有针感即可。针以上穴,针向既不宜偏向脊骨,防刺入脊髓;又不宜偏向外侧,防刺中内脏。留针20~30分钟。配穴可用温针,或无瘢痕灸3~5壮。针灸间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
共治11例(共 14枚肾)。结果:右肾11枚,8枚痊愈,2枚好转,1枚无效;左肾3枚,2枚痊愈,1枚无效。总有效率为85.7%。11例中有3例兼胃下垂,2例明显好转,1例无效[4]。
体针加耳针
(一)取穴
主穴:分2组。
1、水分、解垂、委中、阴谷(以上为体穴);
2、肾、腰椎、尿道(以上为耳穴)。
配穴:食纳不佳加足三里,便秘加支沟或大肠(耳穴),便溏加关元,眠差加神门。
解垂穴位置:髂前上棘内3寸。
(二)、治法
以主穴为主,据症加用配穴。体针一般先取水分、解垂。直刺进针,深度约1~1.5寸,得气之后,再调节针感方向,使感应向上。提肾时。用泻法。其中解垂一穴,针感明显,可向四周放射。
肾下垂
提肾时,宜使针感向上及向外侧扩散至腰部。然后改为平补平泻法。肾脏上升时产生恶心欲吐者,加阴谷;肾脏复原后,刺委中以巩固效果,均直刺,施平补平泻法。留针15分钟。
耳针,探得敏感点后,用5分毫针刺入,留针半小时。或采用埋针或耳穴压丸法。
体针及耳针均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5天。第二疗程起,视症状改善情况,改为隔日1次。
(三)、疗效评价
疗效评判标准:痊愈:临床症状全部消失,尿检及物理检查正常,触诊未扪及肾体。有效:临床症状改善或消失,超声波检查示肾体上升1~3厘米,尿检红细胞相对减少或消失,触诊肾体稍有上升。无效:经1~3疗程治疗症状与体征无改善。
共治128例,以上述标准评定,结果痊愈41例(32.0%),有效73例 (57.1%),无效14例(10.9%),总有效率为89.1%。其中,对游走性肾下垂,虽有效果,但不易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