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黄酮类化合物
一、黄酮类化合物是泛指两个苯环通过三个碳原子相互联结而成的一系列化合物,2-苯基色原酮。生物合成途径是复合型(莽草酸途径和乙酸-丙二酸途径)
二、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与分类
根据黄酮类化合物A环和B环中间的三碳链的氧化程度、三碳链是否构成环状结构、3位是否有羟基取代以及B环(苯基)连接的位置(2或3位)等特点,可分为
类型 |
代表 |
类型 |
代表 |
黄酮 |
芹菜素、黄芩苷 |
查耳酮 |
醌式红花苷 |
黄酮醇 |
芦丁、山奈酚 |
二氢查耳酮 |
梨根苷 |
二氢黄酮 |
橙皮素、甘草素 |
花色素 |
飞燕草素、矢车菊 |
二氢黄酮醇 |
二氢槲皮素 |
黄烷-3-醇 |
儿茶素 |
异黄酮 |
大豆素、葛根素 |
黄烷-3,4-醇 |
无色飞燕草素 |
二氢异黄酮 |
紫檀素、鱼藤酮 |
双苯吡酮 |
异芒果素 |
橙酮( 奥 弄) |
硫磺菊素 |
双黄酮 |
银杏素 |
三、黄酮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
(1)性状:多为结晶性固体,少为无定形粉末,多呈黄色,颜色取决于结构中有无交叉共轭体系、助色团。在黄酮、黄酮醇分子中,尤其在7位或4位引入-OH及-OCH3等供电子基团后,产生p-π共轭,促进电子移位、重排,使共轭系统延长,化合物颜色加深。黄酮、黄酮醇:灰黄~黄,查尔酮:黄~橙黄,二氢黄酮(醇)、黄烷醇几乎无色。花色素pH<7红色,pH8.5紫色,pH >8.5蓝色
(2)旋光性:二氢黄酮、二氢黄酮醇、黄烷醇、二氢异黄酮有旋光性
(3)酸碱性:黄酮类化合物分子中多具酚羟基,显酸性,酚羟基酸性强弱顺序:7,4’-二OH(5%NaHCO3)>7-或4’-OH(5%Na2CO3)>一般酚羟基(0.2%NaOH)>5-OH(4%NaOH)
黄酮类化合物分子中γ-吡喃酮环上的1-位氧原子,因有未共用电子对,故表现微弱碱性,可与强无机酸(浓硫酸、盐酸)生成佯盐,佯盐不稳定加水后分解。
(4)溶解性:游离黄酮类一般难溶于水,易溶于甲醇、乙醇、乙酸乙酯、氯仿、乙醚等有机溶剂及稀碱水中。
黄酮(醇)、查儿酮等平面型分子,因分子间排列紧密,分子间引力较大,故难溶于水。而二氢黄酮(醇)等非平面型,因分子中的C环具有近似于半椅式结构,分子间排列不紧密,分子间引力降低,有利于水分子进入,在水中溶解度稍大。异黄酮类的B环受吡喃环羰基的立体障碍,亲水性比平面型增加。花色素以离子形式存在。
亲水性:花色素>非平面>异黄酮>平面,多糖苷>单糖苷,3-OH苷>7-OH苷
(四)显色反应1.还原反应:
反应 |
鉴定对象 |
结果 |
备注 |
盐酸镁粉反应 |
黄酮类 |
红色-紫红 |
查耳酮,橙酮、儿茶素类、异黄酮无反应 |
钠汞齐还原反应 |
黄酮类 |
红色、棕黄色 |
|
四氢硼钠反应 |
二氢黄酮(醇) |
紫红色 |
|
2.与金属盐类试剂的络合反应(3-OH或5-OH与4羰基,邻二酚羟基)
反应 |
鉴定对象 |
结果 |
备注 |
三氯化铝反应 |
羟基黄酮类 |
黄色,显鲜黄色荧光。4-OH黄酮醇或7,4-二OH黄酮醇天蓝色荧光 |
定性与定量分析 |
锆盐-枸橼酸反应 二氯氧锆ZrOCl2 |
3或5-OH黄酮类 |
黄色不褪,有3-OH 黄色褪,无3-OH有5-OH |
|
氨性氯化锶SrCl2 |
有邻二酚羟基黄酮类 |
棕黑色、绿色、棕色 |
|
三氯化铁反应 |
酚羟基黄酮类 |
紫色、蓝色、绿色 |
|
3.硼酸显色反应:5-羟基黄酮及6’-羟基查耳酮类在枸橼酸丙酮存在条件下,呈黄色而无荧光;草酸中显黄色并有绿色荧光。
4.碱性试剂反应::黄酮类化合物与碱性溶液可生成黄色、橙色、红色等
5.与五氯化锑反应:查耳酮类生成红或紫红色沉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