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都网校 > 关于文都网校

说课

更多

教师资格证面试《行书的结构特点》教案

  2017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笔试报名时间是9月5日-8日,考试时间是11月4日。小编为广大考生整理了教师资格证面试《行书的结构特点》教案相关内容,请学员们及时规划复习时间!更多教师资格考试内容持续更新中,请考生及时关注文都教师考试网(jiaoshi.wendu.com)。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与初步掌握行书的结构特点与用笔规律。

  【过程与方法】

  通过欣赏、讨论等过程,初步掌握行书的用笔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行书的审美特征和鲜明的个性,加深对于中国书法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生了解并掌握行书的结构规律,体会行书的美与它独特的个性。

  【难点】重点:通过对比与临摹,可以掌握行书的结构规律。

  三、教学方法

  提问法、示范法、讨论法。

  四、教学准备

  教材、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隶书与楷书的字帖,引导学生回顾复习隶书楷书的字体特点,继而播放行书字帖,引导学生观察不同之处,从而引入今天的课题——《行书的结构特点》

  (二)欣赏作品,直观感知

  教师播放赵孟頫小楷道德经和王羲之丧乱帖,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并找出不同。学生回答,教师进行归纳总结。(初步认识行书结构特点)

  楷书单纯、端正,规范。行书放纵随性,灵活洒脱,笔法流动。“行书”是“正书”转变而成的。 行书在楷书的基础上产生,是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

  (三)环环相扣,具体分析

  教师多媒体播放天下第一行书——东晋王羲之的《兰亭序》,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归纳相关知识点。学生思考讨论回答,教师归纳补充总结:《兰亭序》又名《兰亭宴集序》。行书法帖。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蓝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

  教师继续引导学生观看视频,深入了解行书的字体结构及用笔特点。

  以《兰亭序》为例,提取其中特征明显的字,让学生进行临摹,通过这种尝试体验,进一步掌握行书结构特点和用笔特点。

  教师提问:在摹写过程中,发现行书字体有哪些突出的特点?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出行书结构的特点:

  大小相兼。就是每个字呈现大小不同,存在着一个字的笔与笔相连,字与字之间的连带,既有实连,也有意连,有断有连,顾盼呼应。

  收放结合。一般是线条短的为收,线条长的为放;回锋为收,侧锋为放;多数是左收右放,上收下放,但也可以互相转换,不排除左放右收,上放下收。

  疏密得体。一般是上密下疏,左密右疏,内密外疏。中宫紧结,凡是框进去的留白越小越好,划圈的笔画留白也是越小越好。布局上字距紧压,行距拉开,跌扑纵跃,苍劲多姿。

  浓淡相融。行书书写应轻松、活泼、迅捷,掌握好疾与迟、动与静的结合。墨色安排上应首字为浓,末字为枯。线条长细短粗,轻重适宜,浓淡相间。

  (四)体会作品,领悟探究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思考,作者想通过作品表达了什么?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总结:作品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兰亭序》表现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作者的气度、凤神、襟怀、情愫,在这件作品中得到了充分表现。古人称王羲之的行草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堪称绝妙的比喻。历代书家都推《兰亭》为“行书第一”。

  (五)巩固新知,小组评述

  .教师多媒体播放天下第二行书——唐代颜真卿的《祭侄稿》和天下第三行书——宋朝苏轼的《寒食帖》,组织学生四人一小组进行思考讨论,选出一幅自己喜爱的作品,并说出理由。

  (六)回忆探索,小结作业

  教师以提问式与学生共同回顾行书的字体结构与用笔特点,并且请同学在课后搜集行书相关作品进行鉴赏。

  六、板书设计

  更多教师资格最新消息,敬请关注文都教师考试网!

  >>>推荐阅读:直播|2017下半年教师资格考试轻松过关系列课

  >>>推荐阅读:2017下半年教师资格考试报名入口

  >>>推荐阅读:2017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笔试)报名公告

为您服务

  • 网校咨询:400-011-8090
  • 售后客服:4000118090转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