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的要求,《小学综合素质》传统文化素养这一节需要了解一定的文学知识和文化常识。
一、四象
古人把东、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象为四种动物形象,叫作四象。后人通俗地称四象为左青龙、右白虎、南朱雀、北玄武。
二、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和顺序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为了便于记忆,人们编出了歌谣:“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三、千支纪年
干支纪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纪年法。即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和子、丑、寅、卵、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按照顺序组合起来纪年。如甲子、乙丑等,经过六十年又回到甲子。周而复始.循环不已。
四、十二生肖
又称属相.古代术数家拿十二种动物来配十二地支,子为鼠,丑为牛,寅为虎,卯为兔,辰为龙,巳为蛇,午为马,未为羊,申为猴,酉为鸡,戌为狗,亥为猪。
五、传统习俗
1.春节
古人又称元日、元旦、元jE、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称春节,是在采用公历纪元后。春节之际,人们燃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以示庆祝。
2.元宵
元宵节,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元宵习俗有赏花灯、包饺子、吃元宵、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等。
3.清明
按农历算在三月上半月,按阳历算则在每年四月五日或六日。其习俗有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花等。历代文人都有以清明为题材入诗的。
4.端午
端午,又称端阳、重午、重五。一般认为,该节与纪念屈原有关。端午习俗有喝雄黄酒、挂香袋、吃粽子、插花和菖蒲、斗百草、驱“五毒”等。
5.中秋
农历八月在秋季之中,八月卜五又在八月之中,故称中秋。中秋节的主要习俗有赏月、祭月、观潮、吃月饼等。
6.重阳
《易经》将“九”定为阳数,两九相重,故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重阳时节,秋高气爽,风清月洁,故有登高望远、赏菊赋诗、喝菊花酒、插茱萸等习俗。
六、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年份 | 项目 |
2001年1项 | 昆曲 |
2003年1项 | 中国古琴艺术 |
2005年1项 | 蒙古族长调民歌(与蒙古国联合申报) |
2007年1项 |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 |
2009年22项 | 中国蚕桑丝织技艺、福建南音、南京云锦、安徽宣纸、贵州侗族大歌、广东粤剧、《格萨尔》史诗、浙江龙泉青瓷、青海热贡艺术、藏戏、新疆《玛纳斯》、蒙古族呼麦、甘肃花儿、西安鼓乐、朝鲜族农乐舞、书法、篆刻、剪纸、雕版印刷、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端午节、妈祖信俗 |
2010年2项 | 京剧、中医针灸 |
2011年1项 | 皮影戏 |
2013年1项 | 珠算 |
七、中华刺绣
四大名绣指的是汉民族传统刺绣工艺中的苏绣、湘绣、粤绣、蜀绣。苏绣的历史长达2000多年。
八、中国十大名曲
十大古曲,指《高山流水》《梅花三弄》《夕阳箫鼓》《汉宫秋月》《阳春白雪》《渔樵问答》《胡笳十八拍》《广陵散》《平沙落雁》《十面埋伏》。
九、中国武术
太极拳、咏春拳、南拳北腿、少林、武当、峨眉、崆峒、昆仑、点苍、华山、青城、嵩山。
十、衣冠服饰
始于黄帝,备于尧舜,各朝代形制不同的古装、到现代的汉服、受其他民族影响的中山装、唐装、旗袍,各少数民族服饰、各类传统及现代的佩饰、鞋、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