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有关武大和浙大的比较,从来没有消停过。这两所大学,可以说是我国顶尖大学中的佼佼者,到底孰强孰弱?有关这个话题的讨论,外界也是一直争论不休!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今天小编将为大家详细地介绍下这两所大学,相信大家看完之后,心中便自有答案了!
首先,我们先来看一下这两所大学在2016年全国高校中的排名情况。
在2016年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全国大学排行榜中,武大全国排名第四,浙大紧跟其后,排名第五,浙大可谓稍逊一筹。
在2016年武书连全国大学排行榜中,浙大排名全国第二,武大排名全国第七,浙大排名稍微拉开差距。
再来看一下这两所大学的共同之处:
武大和浙大都是教育部直属的、同时也是国家首批“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全国重点大学。
历史底蕴
1.武大的办学源头可以追溯到清末1893年张之洞奏请清政府创办的自强学堂,他认为“自强之道,以教育人才为先”、“盖闻经国以自强为本”,故取名“自强”,开办之初设立方言、算学、格致、商务四门课程。1913年,北洋政府教育部门成立后,改建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关于武汉大学的建校史,历年来都存在争议,有相当一部分的观点认为,武大的建校史应该从1913年武昌高等师范学校算起)1924年改名国立武昌大学,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改建国立武汉大学,下设文、法、理、工四个学院,1938年因武汉会战,国立武汉大学被迫西迁到四川乐山继续办学,1949年,武汉解放后,国立武汉大学正式更名武汉大学,继续办学。1952年国家院校大调整时期,南昌大学、河南大学等校的水利系被划归到武汉大学。1966年,文革爆发后,由于某种原因,导致武大长达14年的时间里没有校长,武大的办学实力再次受到重大打击。直到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后,武大才开始慢慢走出低谷。
2.浙大的前身是1897年在杭州建立的求是书院,是我国近代史上中国人自己创办的几所新式高等学府之一。1901年改名求是大学堂,次年改名浙江大学堂,于1903年改名浙江高等学校,1914年—1927年期间暂停办学。1927年国民政府北伐攻克杭州,为纪念孙中山先生,在原址成立国立第三中山大学,下设文理、工、劳农三个学院,1928年改名国立浙江大学。1937年淞沪会战打响,学校被迫西迁,于1940年初到达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并在那里坚持办学长达7年之久,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浙大西迁”。竺可桢担任校长,学校发展达到了一个鼎盛时期,也是浙大百年发展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在此期间曾集聚了竺可桢、苏步青、陈建功、王淦昌、卢鹤绂、束星北、谈家桢、贝时璋等一批在国内外颇具盛名的科学巨人,还培养出后来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和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叶笃正、谷超豪和程开甲,这些都是浙江大学西迁办学时期的代表性人物。当时浙大也被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称誉为“东方剑桥”,是我国科学教育史上的一次壮举和一个奇迹。1946年秋,浙大返杭州复校。1952年,全国院校大调整时期,浙大开始进入四校分治时期(将学校院校拆分成四所大学),浙大的发展开始走下坡路。直到1978年全会的胜利召开,为浙大获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浙大开始走向复兴时期。1988年,浙大在老校长路甬祥的带领下,浙大的发展开始迎来了百年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黄金时期。1998年,浙大停止对苏联模式的使用,再次走向了飞速发展的道路,由此迎来了浙大百年发展史上第三个黄金时期。
办学条件
1.武大共有四个校区,占地约5200亩,各类在校生约57000人,有35个学院(系)、本科专业124个。专任教师3700余人,其中教授、副教授2700余人,中国科学院院士9位,中国工程院院士8位,欧亚科学院院士3位,国家级教学名师15位,长江学者68位,“千人计划”学者39位,以及13个国家级教学团队。
有5个国家级重点一级学科、17个国家级重点二级学科以及6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国家级特色专业28个,43个博士一级学科授权点、58个硕士一级学科授权点,4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国家重点实验室5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2000年以来,共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41项。
校训:自强、弘毅、求是、拓新
2.浙大共有六个校区,占地面积约4.5平方公里,各类在校生约46000多人,有36个学院(系)、127个本科专业。专任教师3400多人,其中教授及其正高职人员1474人,15位中国科学院院士,17位中国工程院院士,111位长江学者,69位“千人计划”学者,以及1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
有14个国家级重点一级学科、21个国家级重点二级学科以及10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58个博士一级学科授权点、72个硕士一级学科授权点,5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国家重点实验室10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个。
热点聚焦 | 考研关注 |
复习备考 | 综合辅导 |
· 先人一步 赢定2017考研(专题) | · 2017年考研专硕每日一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