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选择
专业的选择至关重要,它决定了一个人一生的方向,很多考生重视的往往只是基础课的复习,认为考研仍为应试,是高考的延续。而实际上最初的选择在一定意义上也已经决定了这场战斗的最终结果。
每年研究生入学考试,有为数不少的考生由于最初专业选择的不当,致使中途转换专业或是感到能力有限,不堪压力,半途放弃。怎样选择一个符合自己兴趣,并具有长远发展前景的专业,是考生日后复习的目标与方向,也是关系到结果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专业分类
在报考阶段,应该按照社会上的一些评价以及招考人数、录取难度等标准,理性地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专业。这里,我们将研究生专业分为热门专业、传统专业和特殊专业硕士加以分析。
1.热门专业:主要指那些切合时代热点,社会需求性大,未来就业前景看好的专业。这些专业因为其在社会的需求量很大、求职的机会多、未来的发展也比较光明,为大多数考生所看好。例如建筑、土木工程、计算机、金融经济类学科、法学学科、新闻类学科等等。但是这类热门专业最大特点就是报考人数爆满、竞争激烈,录取比例较低。报考此类专业的学生最好评估一下自己的兴趣和潜力,广泛听取别人的意见,量力而行,选择好自己的专业。
2.传统专业:主要是指那些社会总体需求量有限的基础学科类专业。这类专业常见的有文史类、哲学类、冶金类、地质类,数、理、化基础学科等等。与热门专业相比,这类专业就显得比较冷落。但是由于其多年积累的严谨的治学体系,传统类学科专业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是其他专业所无法替代的。这类专业在研究生招生培养名额中占有很大的比例,且竞争也不太激烈。
3.特殊专业硕士:主要指工商管理硕士(MBA)、法律硕士(JM)和软件工程硕士(MSE)以及公共管理硕士(MPA)等等。和多倾向于“研究”的传统意义上的硕士研究生相比,专业硕士研究生在培养方面更注重的是实践与应用,培养的时间也较短(一般为2年)。工商管理硕士(MBA)招生考试相对独立,因为培养方向主要是在应用方面。因此,特殊专业硕士的专业课水平要求较浅,更多的是考一些主要课程的基础知识。虽然特殊专业硕士招生学校数目少,但一般招生量较大,对于一些跨专业考试的考生来说,似乎报考特殊专业硕士更合适一些——至少可以在专业课上不被“科班出身”的考生拉得太远。
值得注意的是,2010年考研的一大特点是,教育部为加强专业性强的硕士人才培养,对专业学科的结构进行了调整,除了保持5万个专业学位硕士招收应届毕业生外,还将从学术型研究生招生计划中划出5%—10%用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数量将会占到研究生招生总人数的15%—20%。同时还特别将“学术型硕士”和“专业学位硕士”在报名时进行区分,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硕士吸引了很多在职考生。为此,教育部公布资格线也将从原来的一条复试资格线再增加一条专业学位硕士资格线,为专业学位报考考生增加了入学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