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方便大家准备教师招聘 面试考试,实现自己的教师梦,文都网校教师资格小编给大家整理了说课试讲稿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战国策》的创作背景与写作特点。
2、理解并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和活用现象。
3、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4、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二、教学重难点
1、结合课文,分析荆轲这一人物形象。
2、应该怎样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三、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1、了解《战国策》的相关知识以及“荆轲刺秦王”发生的时代背景。
2、翻译疏通本文,了解文章大概的结构脉络。(秦国破赵——燕国危难——刺秦准备——易水诀别——秦廷行刺——行刺失败)
第二课时(讲课内容)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早上好!我叫XX,来自XX,申报的是高中语文。今天我要讲的课文是《荆轲刺秦王》。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继续《荆轲刺秦王》的学习,上节课,我们借助工具书和注释,了解并理清了全文的线索,我们现在请一位同学来回忆一下这篇文章的内容。这位同学……看来他对课文的内容已经非常熟悉了,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课文按照故事的发展可以分为六个部分,即:秦国破赵,燕国危难,刺秦准备,易水临别,秦廷行刺以及行刺失败。现在呢,我从文中截取几个场景和同学们一起来品读,我们来看一看,文中是如何刻画荆轲这一人物形象的。
首先第一个场景,是荆樊会面,也就是行刺准备,这个场景在文中哪里可以找到?……是的,第三自然段,现在先请同学分角色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并思考:荆轲是如何劝说樊於期的。……好,读完了,同学们,荆轲是如何劝说樊於期的?……用了三个问句?对的,我们具体来看一看,荆轲是怎么发问的。“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这里,荆轲直接指出了樊於期的处境,秦国杀掉了樊於期的父母族人,现在又要用重赏获得樊於期的头颅,这里荆轲是站在樊於期的立场上来思考问题,我们可以看出他……对的,善于推心置腹,他这种设身处地的思考触动了樊於期的伤感,对他多了一分亲切信任。在指出了樊於期的困境之后,荆轲接着问了“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这里,他进一步试探,在指出樊於期困境之后跟他说“我现在有一个妙计,可以一举两得,将军要不要听呢?”樊於期自然很乐意听一听,荆轲于是趁热打铁,和盘托出了行刺的打算,发出了第三问“将军岂有意乎?”实际上也是在征求樊於期的意见,樊於期也不失为一个英雄啊,马上就自刎了。
在这个场景中,荆轲是直接提出让樊於期献头的吗?……不是,荆轲在这里是采用了一定的策略的,他从樊於期的处境出发,动之以情,然后再从“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方面来晓之以义,观察樊於期的反应,当樊於期急于知道办法的情况下,又循循善诱地提出让樊於期献头的建议。他这里使用的策略是层层深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终以诚感动了樊於期。在这幅画面中,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沉默)我们看整段都是荆轲和樊於期的对话是不是?那么……是的,他使用的就是对话的手法。
接下来我们看第二个场景,也是最为惊心动魄的场景,就是秦廷行刺。我们来具体看一看行刺的过程,在文章的什么地方?……对的,从课本20页的第二自然段开始。“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荆轲和秦武阳一起去面见秦王。我们来看二人的表现:“秦武阳色变振恐”,说明什么?……对的,说明秦武阳很紧张,惊慌。那荆轲呢?荆轲是“顾笑武阳”,“前为谢曰”,说明他……很镇定,还有吗?是的,还有很机智,对秦王说秦武阳是因为天子的威严所震慑,很聪明地圆了谎。这里用了什么手法来表现荆轲的镇定和机智?这位同学你来说……对的,很好,用了对比的手法,荆轲和秦武阳的对比,非常明显。
我们再看,荆轲刺杀秦王的一系列动作:“左手把秦王之袖,右手持匕首揕之”“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这些动作,都表现了荆轲的……勇敢,对。那么这里也运用了对比吧?是不是?荆轲和谁的对比?……秦王,是的,在荆轲的进攻之下,秦王也显得惊慌失措,从哪里可以看出来?……“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这些动作都显得秦王的惊慌啊。由此可见,荆轲是既机智冷静,又勇敢无畏的。
综上所说,荆轲是一个怎样的人?……是的,他是一个讲究策略,推心置腹,以诚感人,机智冷静,勇敢无畏,视死如归的人。
好了,现在有一个问题了,既然荆轲如此的勇敢,那么为什么他的行刺还会失败呢?这个问题同学们思考一下,把它作为今天的课后练习题。
讨论:
荆轲为什么会失败?
如何评价荆轲这一人物形象?
热点聚焦 | 免费试听 |
面试指导 | 教招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