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这是屌丝成长故事,那些力量薄弱又渴望改变的人儿,作者的分享里面也许有你需要的东西,也许能告诉你一些人如何走向考研成功,另一部分又是如何走向失败。
首先介绍一下我自己吧,我是二战er,毕业于广东的一个很不出名的非211、985学校,所在学科在全国排名几乎看不到。大学的时候,我是一个成绩看起来还行但学得一塌糊涂的学生。本质上是过多精力用于学习知识而没有转化成能力。总之,就是那种需要迫切改变现状的屌丝。大四那年,立志考某211专业强势,结果遭遇失败。后来,毕业的前找了个工作单位,决定来个曲线救国—先工作一段时间,积累点物质力量,为改日再战准备。最后,经一年准备,今年终于考上某南方985。感觉这次发挥了自己所有能量,过程和结果都很好。
在复试后,经历了学校安排的初步选导师,后来还去导师实验室进行了三个星期的科研训练。这期间,算是对研究生科研活动有一定感性认识。再后来,深刻感觉自己必须出去一趟旅行,洗刷下过去苍白的经历。于是,网上约了几个小伙伴,从成都徒搭去拉萨,三周的愉快而有意义的旅行,让我联想很多。最近,我又回到原来准备考研的地方。我依然住在原来考研的房子,一切都是熟悉的感觉。准备找个实习,再融入社会。
今晚,收到一个师妹的信息,希望我能够跟她聊聊考研的一些事情和经历。所以,我就写点东西吧。
与其说是分享成功方法,还不如说是分享感受。所以,那些绝顶聪明又超级勤奋的大牛绕道吧。这只是屌丝成长故事,那些力量薄弱又渴望改变的人儿,我分享的感受里面也许有你需要的东西。有时间就耐心得看看吧,这是多数人的通病。我这里也只是针对那些需要逆袭的童鞋,对于那些随便考个学校都是985的高富帅并不在列。
▶关注自己,走进自己的世界
如果把考研用一个事物比喻,我会把她比作一次旅行。当然,这趟旅行是奢侈的,想想一个人健康活着的年龄也许就到70岁左右吧,而我经历了两次,前后花了三年,一次失败,一次成功;这趟旅行又是疯狂的,因为很大一部分人会走向失败,即使你有破釜沉舟的勇气,你有上刀山、下火海的意决,考研制度只会筛选出一部分适合的人进入科研机构进行训练,特别是现在好学校推免比例增加情况下,这只会是一场安排好的盛宴,有人狂欢,有人神伤。
很多人无法想象:一个人或一群人,在一年的时间里,只在一个地方重复的做一件事情,这个人或者这群人的思想、生理等等到底会发生什么变化?是的,会有很大变化,至少结果是少数人会变得有实力有信心地走进考场并赢得胜利,一部分人会信心溃散,落荒而逃,经历人生的重大失败。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人并不一定能敏锐感受到自己欲望在膨胀、自己会分裂成精神的自我和肉体的自我(会发现自己指挥不了身体看书)、对周围异常敏感、最常见的是犯困。很多很多现象,脱离了考研,也许你不会再看到了。
我再战的时候,身边有好多个都是年纪很大了,下了很大决心。裸辞了工作,可以说放弃了一切,重新来到教室,要考上个好学校重新开始,说的夸张点就是倾家荡产都要来试一试行不行。按理来说,他们来教室绝不是来放肆的,他们会比一般人更该意志坚强些。比如走神、玩手机、睡觉等等,这些在正常准备考研的人来说,我觉得是不该发生的。而恰恰是这批有巨大勇气的人,来到教室后,浪费了时间,违背了自己的初衷,最后沦落到要在自己“宿舍”学习,逃避教室这个大环境直至考试那天才出现在考场。备考初始,我是长期观察着他们,一天天看着那颗承受巨大压力的心是如何崩溃的。
其实,心理学里面应该有一个词叫心理边界,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心理疆界,考研的人更是每天都在守卫着自己的心理防线。每天我们都在指定学习目标,那应该会产生一种心理预期,这种心理预期会驱动自己去做一些事情,比如好好学习全书多少页。每次行动达到预期后,也许你会增加一点成功的信心;但是,哪天你发现达不到预期了,即每天计划开始达不到了,特别是数学,发现似懂非懂的,时间又很紧张的时候,人会产生一种挫败感,即心理防线被突破,预期破灭,沮丧、失落、感伤等等负面情绪扑面而来,产生心理不安、恐惧、甚至崩溃的。长期以往,很容易使得一个“破釜沉舟”的奋斗少年摧残成“落魄少年”。
举个例子,学数学一的时候,很多人都知道,知识点有深度,貌似不是随便折腾两下就能搞懂搞透的。但时常停滞不前,甚至突然好像本来懂的东西但又不知道怎么做了。我的经验是,有一种方法可以容易越过这个门槛—系统学习和高阶数学思维学习方法,这个方法可以使我们会降低信心崩溃的概率,而且越学越有信心。注意:这里强调时刻反思自己心理状态发生变坏或者说是学习受挫的原因,找到解决方法,守住心理防线。简单来说就是不只是看考研那三本书,从数学整个发展史去学数学,从数学专业的角度去学,比如,极限里面的无穷小的表述,看过数学史的人大概都知道,无穷小的定义不精确曾经发生过数学危机,如果前后都了解了这段历史,会非常容易接受无穷小的各种严格定义了。还有就是数学里面的一些概念,比如,线性代数的线性空间的概念,有些人从头到尾都不知道那矩阵到底是什么东西(可以想象成时空隧道),高数里面全微分、方向导数、偏导数(都有几何意义,自己总结)到底是什么东西等等,你在课本或者那本全书是无法告诉你的。这时候,需要有一些大师告诉你,比如中科大的毕老先生(已故),看了他的一些课程后我才知道,我们学的数学一到底是什么?其实三本数学书都在说同一个东西,那就是空间:积分空间、线性空间和概率空间,我们的数学题一直在围绕空间的性质、描述、度量、高位空间和低维空间的关系等等出题,数学专业还有一本书叫做近世代数吧,专门讲空间的生成;这就是基本的系统学习和高阶思维。很多人这坎过不去就是没找到这种高效的学习方法,做着数学题居然犯困。他们不能用省事的高阶数学的思想去理解书上的定理,记了又忘,忘了又记,几个轮回下来,在低效率的复习中,学习信心已经被摧毁的差不多了,最终被时常突破学习底线而击溃了信心。但是,需要说明的是,这些思想或者方法用于理解那几本书是非常有用的,但未必能完全直接用于考试取得分数。有了这些让自己比较轻松高效的学习方法后,我们会降低自己信心崩溃的概率,而且越学越有信心,最终胜利将是这批人。注意:你要做的是时刻让自己能够充满正能量得学习,时刻守住自己的心理防线,不要用低阶的学习方法去考验那颗容易信心崩溃的心。(方法可能每个人都不同,但要清楚这样做的目的是取得学习效果,本质是守住心理防线。)
所以,我感觉在考研过程中,最应该做的是时刻关注的是自己,想睡觉的时候,玩手机的时候,多反思一下原因,千万不要轻易下结论说自己笨,傻等等。
另一方面,我感觉考研的过程也是一个控制自己欲望的过程,不能过度膨胀的学习野心,不要制定自己做不到的目标;原理如同上诉,时常突破自己的心理防线容易导致崩溃。在我看来,如果每个人都清楚自己的欲望边界和能力边界,并使之匹配,最后坚持下来,考研都是可以成功的。
换言之,我所定义的成功的公式就是:成功=你的野心(目标)与你的所有能动用的资源(能力)匹配,反之,如果你无限膨胀自己,或者你的资源不足以让你考出某种高分,我觉得这种努力终究都会失败的。很多好学校的聪明绝顶的学生,最后考的很差,也许不是学习方法的问题,是学习野心的问题吧(那种偷偷找工作的除外)。因此,我个人认为,考研制度下筛选的也许并不是那些有着巨大勇气或者某种绝顶聪明的人,而是对自我认知足够深刻,清楚自己能力边界和欲望边界,能够动态控制自己行为而勤奋学习的人,很多人总结为“情商高”,我觉得那是一张模糊或者不准确的总结吧(没记错的话情商是指对情绪的掌控能力,但这种能力本质上是对自己的认识程度和对欲望的控制程度)。因此,如果你是一个学渣,学校很一般,时间不多的情况下,还是选一个与能力相当的学校,是比较合理的。不要用自己的青春去赌明天。所以,每当看到身边那些辞职考研的兄弟,有时真的替他们感到惋惜;但是,在考研的时候,所谓旁观者清,我却无法告诉他们这些,因为他们根本听不进去。后来想想,也许自己感悟成长才是最坚实和靠得住的吧,没人能够代替他们成长。
▶ 考研—遇见另一个自己
一年坚持下来,调整得当,你将会走进自己世界或者进入一种状态,这是一场修行的结果。(有些人总结为看到另一个自己)
如果一年下来,通过不断得调整,不断守住自己的心理防线不被自己学习实践击溃,一步一步,积累起来的能量是巨大的。你会看到一个不同的世界,你会进入某种学习状态,那真是一种享受。当然,这枯燥的坚持也需要成功的甘露点缀。
去了西藏后,我开始理解为什么我在考研的时候,从某个时刻,会时常想起过去的事情,旧事像幻灯片一样一页一页被翻出来,感觉唤起了沉睡的记忆一样,这个过程中好似是在总结过去一般。也许那会你在守住心理防线的学习中,不断突破自己。这种长期的高度精神集中和巨大的心理满足是不是会在把人带进某种境界?
热点聚焦 | 考研关注 |
直播预告 | 复习备考 |
【直播回放】2016考研专硕199管理类联考命题规律及应试技巧(吕建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