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考时间倒计时,很多朋友由于各种事情缠身,不能静下心来复习,也没空总结资料,因此,文都网校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针灸学腧穴考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腧穴总论部分
要求:
1、 腧穴的概念及分类。
2、 腧穴的治疗作用及主治规律。
3、 腧穴的定位方法(骨度分寸定位法;手指同身寸取穴法)。
难点重点
一。腧穴的概念及分类
1.概念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血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腧”即转输、输通、输注;“穴”即孔、隙。腧穴又名砭处、节、会、骨空、骨孔、气穴、穴道、气府、孔穴、穴位。人体的腧穴既是疾病的反应点,又是针灸的施术部位。
2、腧穴的分类
⑴ 十四经穴
凡归属于十四正经的腧穴,称十四经穴,简称“经穴”。共有361穴。
⑵ 奇穴
既有固定的名称,又有明确的位置,但没有归属于十四正经的腧穴,因其有奇特的疗效,故称之为奇穴。又因其在十四经穴以外,故又称“经外奇穴”。
⑶ 阿是穴
既无具体的名称,又无固定的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其他反应点作为针灸施术的部位, 叫作“阿是穴”,又称“天应穴”、“不定穴”、“压痛点”。
二、 腧穴的的治疗作用及主治规律
1. 腧穴的治疗作用
⑴ 近治作用
腧穴均能治疗其所在部位及邻近组织,器官的病证。
⑵ 远治作用
十四经穴中,尤其是十二经脉肘膝关节以下的腧穴,不仅治疗局部病证,而且还能治疗本经循行所及的远隔部位的病证。
⑶ 特殊作用
某些腧穴具有双向良性调节作用。腧穴还具有相对的特异性。
2. 腧穴的主治规律
腧穴(主要是十四经穴)的主治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主要有分经主治和分部主治两大规律。大体上,四肢部经穴以分经主治为主,头身部经穴以分部主治为主。
分经主治,是指某一经脉所属的经穴均可治疗该经循行部位及其相应脏腑的病证。古代医家在论述针灸治疗时,往往只选取有关经脉而不列举具体穴名,医。学全。在线。网站提供。即所谓“定经不定穴”。后世医家在针灸治疗上有“宁失其穴,勿失其经”之说。
分部主治,是指处于身体某一部位的腧穴均可治疗该部位及某类病证,即腧穴的分部主治与腧穴的位置特点相关。如位于头面、颈项部的腧穴,以治疗头面五官及颈项部病证为主,后头区及项区穴又可治疗神志病。
三。 腧穴的定位方法
中医学对于人体腧穴方位的描述是以人体自然直立,两手下垂,掌心向内的姿势而定的。上肢以掌心一侧(屈侧)为“内侧”,手背一侧(伸侧)为“外侧”。以人身前后正中线为准,距正中线近者为“内侧”,距正中线远者为“外侧”。人体腹侧面为“前”,背侧面为“后”。以手足掌面与背面皮肤的移行外为 “赤白肉际”。腧穴的定位方法分四种:
一、 骨度分寸定位法
骨度分寸定位法是以体表骨节为主要标志,设定尺寸,用以确定腧穴位置的方法。又称“骨度法”。其原出于《灵枢?骨度》,经后人修改补充,为目前常用骨度分寸,作为量取腧穴的依据,不论男女、老少、高矮、胖瘦均按这一标准测量。
二、 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
定义:这是以人体自然解剖标志为依据来确定腧穴位置的方法。具体又分为固定标志和活动标志两种。
固定标志:以骨节和肌肉的突起、凹陷、五官、发际、指(趾)甲、乳头、肚脐等作为定穴的标志。例如:两眉之间定印堂,肚脐中央定神阙。
活动标志:以关节、肌肉、肌腱、皮肤随着活动而出现的间隙、凹陷、皱纹、尖端等作为定穴的标志。例如:张口在耳前凹陷中取听宫、听会、耳门;抬臂在肩部前凹陷取肩髃、肩髎。
三、 手指同身寸取穴法
定义:这是以患者的手指为标准来定取穴位的方法。医者可根据病人的高矮胖瘦适当伸缩,也可用自己的手指来测定穴位。包括中指同身寸法、拇指同身寸法、横指同身寸(一夫法)。
四、 简便取穴法
这是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如直立垂手,中指端取风市穴,两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在食指端处取列缺穴等。
热点聚焦 | 医师关注 |
2015临床执业医师模块班350元 2015年医师资格考试时间已公布 | |
名师直播 | 复习备考 |
2015年口腔执业/助理医师复习宝典 2015中医/中西医医师考试复习指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