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执业药师考试结束,考生们即将要面临2015年执业药师考试,各位考生朋友都在积极的备考复习吧,在这里小编每天会为大家准备一些辅导资料,希望对大家备考有所帮助。
第十五章 理气药
一、含义
凡以疏理气机、治疗气滞或气逆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理气药,又叫行气药。
二、性能功效
理气药性味多辛苦温而芳香。其味辛能行散,味苦能疏泄,芳香能走窜,性温能通行,故有疏理气机的作用。因本类药物主归脾、肝、肺经,故有理气健脾、疏肝解郁、理气宽胸、行气止痛、破气散结等不同功效。
三、适应范围
适用于气机不畅所致的气滞、气逆证。其中:
1.具有理气健脾作用的药物,主要用治脾胃气滞所致脘腹胀痛、暧气吞酸、恶心呕吐、腹泻或便秘等。
2.具疏肝解郁者,主要用治肝气郁滞所致胁肋胀痛、抑郁不乐、疝气疼痛、乳房胀痛、月经不调等。
3.具理气宽胸者,主要用治肺气滞所致胸闷胸痛、咳嗽气喘等。
四、配伍方法
使用本类药物,须针对病证选择相应功效的药物,并进行必要的配伍。如脾胃气滞因于饮食积滞者,配消导药用;因于脾胃气虚者,配补中益气药用;因于湿热阻滞者,配清热除湿药用;
因于寒湿困脾者,配苦温燥湿药用。肝气郁滞因于肝血不足者,配养柔肝药用;由于肝经受寒者,配宣肺解表药用;因于痰饮阻肺者,配祛痰化饮药用。
五、使用注意
本类药物性多辛温香燥,易耗气伤阴,故气阴不足者慎用。
橘皮 青皮
共同点:
橘皮与青皮同出一物,均来源于芸香科常绿小乔木橘及其栽培变种的果实。皆辛苦温,都能行气除胀,同可用治食积气滞,脘腹胀痛,食少吐泻等症,二者常相须为用。
不同点:
橘皮为成熟果实的果皮。其性较缓,温和不峻,质轻上浮,主理脾肺之气,长于理气健脾(理气调中),燥湿化痰,为脾肺二经的气分药。主治:
1.脾胃气滞所致的脘腹胀满、嗳气呕恶、不思饮食,以及湿浊中阻所致的脘腹胀满、纳呆倦怠、大便溏薄、舌苔厚腻。对于寒湿阻中的脾胃气滞,橘皮尤为适宜,常配伍苍术、厚朴。
2.痰湿壅肺、咳嗽痰多气逆等症(湿痰咳嗽),常配伍半夏、茯苓等,以及寒痰咳嗽。为治痰之要药。
《本草纲目》谓橘皮“其治百病,总是取其理气燥湿之功。同补药则补,同泻药则泻,同升药则升,同降药则降……为(脾肺)二经气分药,但随所配而补泻升降也。”
青皮为未成熟果实的果皮或幼果。其性较猛,沉降下行,主疏肝胆之气,偏于疏肝理气(疏肝破气),消积化滞。主治:
1.肝气郁滞,胁肋胀痛、乳房胀痛,疝气疼痛;
2.食积气滞,脘腹胀痛;
3.气滞血瘀,癥瘕痞块、久疟癖块等证。
故古人有“陈皮升浮,入脾肺治高而主通;青皮沉降,入肝胆治低而主泻”之说。若肝病及脾胃,肝脾不调,肝胃不和,二者又常相须为用。
此外,橘核为橘的种子,功能行气散结止痛,主治疝气疼痛,睾丸肿痛及乳房肿痛。
橘络为橘的中果皮及内果皮之间的维管束群(俗称筋络),功能通络化痰,行气活血,主治痰滞经络,咳嗽胸胁作痛。
橘叶为橘树之叶,功能疏肝理气,消肿散结,主治肝郁胁肋作痛,乳痈,乳房结块及癥瘕等症。
化橘红为芸香科植物化州柚或柚的干燥外层果皮,功能理气宽中,燥湿化痰,主治痰多咳嗽及食积不化等证而无热象者。
枳实 枳壳
共同点:
枳实与枳壳同出一物,都来源于芸香科小乔木植物酸橙或香橼和枸橘(枳)的果实。李时珍虽谓二者“性味功用俱同”,皆苦辛微寒,归脾胃大肠经。均能行气,用治气滞。但“大者为壳,小者为实”,临床使用有区别。
不同点:
枳实为幼果入药。本品气锐力猛,作用强烈,善于破气消积,化痰除痞。主治:
1.食积气滞,脘腹痞满胀痛;热结、食积便秘,腹痛胀满,常配伍大黄、厚朴、芒硝;
2.饮食或湿热积滞,泻痢后重;
3.痰浊阻塞气机,胸脘痞满,胸痹结胸。如治疗胸阳不振,痰阻胸痹,常配伍薤白、瓜蒌、桂枝等。
枳壳为接近成熟的果实(去瓤)。本品力缓而长于行气宽中,消除胀满。故气滞胸胁脘腹胀满及食积之轻证,枳壳多用。
枳实 厚朴
共同点:
枳实与厚朴皆苦泄辛散,均具有较强的行气消积作用,均为消除胀满的要药。都可用治热结、食积便秘以去有形之实满,又治湿滞伤中以散无形之湿满,二者常相须为用。
不同点:
枳实苦降下行,药性微寒,气锐力猛,破气消积,尤善逐宿食、通便闭以治实满为良。
并能化痰除痞。又治:
1.饮食或湿热积滞,泻痢后重;
2.痰浊阻塞气机,胸脘痞满,胸痹结胸;
3.脏器脱垂等证。
厚朴苦温燥湿,散满力强,尤长于燥湿运脾以治湿满为优。凡湿阻、食积、气滞所致的脾胃不和,脘腹胀满均可选用,兼有寒者尤为适宜。
并能(下气消痰而)平喘,用治痰饮喘咳。
佛手 香橼
共同点:
佛手与香橼皆辛香苦温,均能疏肝解郁,理气和中,燥湿化痰,药力平和。同可用治:
1.肝郁气滞,肝胃不和,胸胁脘腹胀痛等症;
2.脾胃气滞,脘腹胀痛,呕恶食少等症;
3.痰湿壅滞,咳嗽痰多等症。
二者临床常相须为用。
不同点:
佛手偏理肝胃之气而止痛之力较强。
香橼偏理脾肺之气而化痰止咳之力较佳。
木香 香附 乌药
共同点:
木香、香附与乌药均味辛气香,皆善于行气止痛(理气止痛)。都可用治气滞疼痛的病证。
不同点:
木香辛苦温燥,能通理三焦而尤其善于行脾胃大肠之气滞,为行气调中止痛的要药,兼能健脾燥湿。主治:
1.脾胃气滞,脘腹胀痛、食欲不振;
2.脾胃气虚,运化无力,脘腹胀满、食少吐泻等症,常配伍人参、白术、陈皮、砂仁等;
3.湿热或饮食积滞,泻痢腹痛、里急后重;如治疗湿热泻痢,发热腹痛、里急后重,常配伍黄连。
4.脾失运化,肝失疏泄而致湿热郁蒸,气机阻滞之胁肋胀痛、脘腹胀痛、黄疸口苦等症。
本品生用专行气滞,煨熟用以止泻。
香附辛香而散,药性平和,作用偏于疏肝理气,调经止痛。
主治肝气郁滞所致的胁肋胀痛,脘腹胀痛,月经不调,痛经,乳房胀痛,以及疝气疼痛等症。
香附为理气之良药和妇科调经的要药,故有“气病之总司,女科之主帅”之称。
如治疗肝气郁滞所致的胁肋胀痛,常配伍柴胡、川芎、枳壳等药;若寒凝气滞、肝气犯胃之胃脘疼痛,常配伍高良姜。
本品醋制增强止痛作用。
乌药气味较淡,辛温芳香,药力不甚刚猛,能上达脾肺,下达肾与膀胱,最善于行气散寒止痛。尤善治寒凝气滞之胸胁脘腹胀痛,寒疝腹痛,经行腹痛等症。
如治疗寒疝腹痛,常配伍小茴香、青皮、高良姜等药。
并能温肾散寒,用治肾阳不足,膀胱虚寒,遗尿尿频等症,常配伍益智仁、山药。
木香 青木香
共同点:
木香与青木香名称相似,均能行气止痛。都可用治:
1.气滞之脘腹胁肋胀痛,食少吐泻;
2.湿热泻痢,里急后重等症。
不同点:
木香为菊科植物木香、川木香的根入药。本品辛温香燥,能通理三焦而尤其善于行脾胃大肠之气滞,为行气调中止痛的要药。故上述病证属于脾胃大肠气滞兼有寒象者尤为适宜。
兼能健脾燥湿。也可用治:
1.脾胃气虚,运化无力,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呕吐腹泻、喜温喜按、舌苔白腻;
2.脾失运化,肝失疏泄而致湿热郁蒸,气机阻滞之胁肋胀痛、黄疸口苦等症。
青木香为马兜铃科植物马兜铃的根入药。本品辛散苦泄,性寒清热,主入肝胃。故肝胃气滞兼有热象者用之为宜。
又能解毒辟秽消肿。又可用治:
1.夏令饮食不慎,秽浊内阻之痧胀腹痛吐泻;
2.毒蛇咬伤,痈肿疮毒,皮肤湿疮。
注意:青木香过量服用可引起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故本品不宜多服。
沉香 檀香
共同点:
沉香与檀香皆辛散温通,气味芳香,均能行气散寒止痛。同可用治寒凝气滞之胸腹胀闷作痛,二者常相须为用,常配伍乌药、木香、槟榔。
二者入汤剂皆宜后下,常用量为1~3g。
不同点:
沉香味苦质重,沉降下行,又善于温中降逆止呕,纳气平喘。又常用于:
1.胃寒呕吐;
2.下元虚冷,肾不纳气之虚喘,以及上盛下虚之痰饮喘嗽。
檀香善于调畅脾肺,宽胸利膈而行气止痛,散寒调中。故胃寒作痛、呕吐清水,以及寒凝气滞血瘀之胸痹心绞痛者,檀香多用。
川楝子 荔枝核
共同点:
川楝子与荔枝核均能行气止痛。都可用治:
1.肝郁气滞或肝胃不和所致的胁肋作痛、脘腹疼痛;
2.疝气疼痛。
不同点:
川楝子苦寒降泄,兼能疏泄肝热(清肝火、泄郁热),故上述病证兼有热象者(肝郁化火所致的诸痛证)尤为适宜,常配伍延胡索。
同时,本品又具有杀虫,疗癣的功效。也可用治:
1.虫积腹痛;
2.头癣。
注意;本品有毒,不宜持续或过量服用。
荔枝核辛散苦泄温通,善于祛寒散结。主治厥阴肝经寒凝气滞之疝气疼痛、睾丸肿痛。
也可用治妇女肝郁气滞血瘀之痛经及产后腹痛等症。
薤白 葱白(解表药)
共同点:
薤白与葱白名称相似,均属百合科植物,均能散寒通阳散结。但二者性能主治相差甚远。
不同点:
薤白功专走里,辛散苦降,温通滑利。上能通胸中之阳气,散阴寒之凝结。主治寒痰湿浊凝滞于胸中,阳气不得宣通之胸痹心痛,常配伍瓜蒌、半夏、枳实、桂枝,为治胸痹之要药。
热点聚焦 | 药师关注 |
| |
精品试听 | 复习备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