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执业药师考试结束,考生们即将要面临2015年执业药师考试,各位考生朋友都在积极的备考复习吧,在这里小编每天会为大家准备一些辅导资料,希望对大家备考有所帮助。
2015执业中药师中药学辅导:重点14
第十四章 温里药
一、含义
凡以温里祛寒、治疗里寒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温里药,又叫祛寒药。
二、性能功效
本类药物多味辛而性温热,以其散温通、偏走脏腑而能温里散寒、温经止痛,个别药药还能助阳、回阳。即《内经》所谓“寒者热之”、《本经》所谓“疗寒以热药之意 ”。
本类药物因其主要归经之不同而奏多种效用。其主自入脾胃经者,能温中散寒止痛;其主入肺经者,能温肺化饮;其入肝经者,能温肝散寒止痛;其主入肾经者,能温肾助阳;其主入心肾两经者,能温阳通脉,或能回阳救逆。
三、适应范围
本类药物主治里寒证。包括:
① 脾胃受寒或脾胃虚寒证,症见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舌淡苔白等;
② 肺寒痰饮证,症见痰鸣咳喘、痰白清稀、舌淡苔白滑等;
③ 肝经受寒,少腹冷痛、寒疝作痛或厥阴头痛等;
④ 肾阳不足证,症见阳萎宫冷、腰膝冷痛、夜尿频多、滑精遗尿等;
⑤ 心肾阳虚证,症见心悸怔忡、畏寒肢冷、小便不利、肢体浮肿等;
⑥ 亡阳厥逆证,症见畏寒踡卧、汗出神疲、四肢厥逆、脉微欲绝等。
四、配伍方法
使用本类药物应根据不同证候作适当配伍。若外寒内侵,表寒未解者,须配辛温解表药用;寒凝经脉、气滞血瘀者,须配行气活血药用;寒湿内阻者,宜配芳香化湿或温燥去湿药用;脾肾阳虚者,宜配温补脾肾药用;气虚欲脱者,宜配大补元气药用。
五、使用注意
本类药物性多辛热燥烈,易耗阴助火,凡实热证、阴虚火旺、津血亏虚者忌用;孕妇及气候炎热时慎用。
附子 肉桂
共同点:
附子与肉桂二者皆为辛甘热之品,同归心肾脾经。均具有补火助阳,散寒止痛的功效,二者皆上助心阳、中温脾阳、下补肾阳。都可用于:
1.肾阳不足,命门火衰所致的阳痿宫冷、腰膝冷痛、遗精滑精、遗尿尿频等症,常配伍熟地黄、山茱萸等药。
2.脾肾阳衰,脘腹冷痛、大便溏泻等症,常配伍人参、白术、干姜等药。
3.胸痹心冷痛。
4.寒湿痹痛。
注意:二者孕妇均不宜使用。
不同点:
附子辛热燥烈有毒,其补火助阳,散寒止痛之力较强,以温补脾肾为主,又善于回阳救逆。凡阴寒内盛,阳气不足之证(凡阴盛阳衰者),均可使用。“彻内彻外,果有真寒,无所不治”。附子为温里散寒、回阳救逆之要药。又常用于:
1.亡阳证,畏寒踡卧、汗出神疲、四肢厥逆、脉微欲绝等,常配伍干姜、甘草;若亡阳兼气脱者,常配伍人参。
2.脾肾阳虚、水气内停的阴寒水肿,常配伍白术、茯苓、生姜等;
3.阳虚外感风寒,恶寒发热、脉反沉者,常配伍麻黄、细辛。
4.脾阳不足,寒湿内阻的阴黄证。
注意:
①本品入汤剂宜先煎0.5~1小时以减低其毒性。
②内服宜制用,生用宜外用。
③附子为乌头的子根入药,故反半夏、瓜蒌、贝母、白及、白蔹,不宜同用。
肉桂无毒,又归肝经,其补火助阳,散寒止痛之力较附子为缓,以温补肾命为主,又能引火归元(引火归源),温通经脉。又可用于:
1.下元虚衰,虚阳上浮,面赤、虚喘、汗出、心悸、失眠、脉微弱;
2.寒疝作痛;
3.阴疽肿痛,以及气血虚寒、痈肿脓成不溃或溃后久不收口;
4.冲任虚寒,寒凝血滞的经闭、痛经等症。
此外,在补益气血方中,适量加入肉桂,能温运阳气、鼓舞气血生长。
注意:
① 本品入汤剂宜后下。
②肉桂(官桂)畏赤石脂,不宜同用。
附子 川乌 草乌
共同点:
附子、川乌与草乌皆辛热有毒,均能散寒止痛,都可用治心腹冷痛、寒湿痹痛等证。
三者入汤剂宜先煎0.5~1小时以减低其毒性。
内服宜制用,生品宜外用。
三者均反半夏、瓜蒌、贝母、白及、白蔹,不宜同用。
因三者药用部位及品种不同,故作用有异。
不同点:
附子为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乌头的子根的加工品。
其回阳救逆、补火助阳作用比较明显,又常用于亡阳证和肾、脾、心阳不足之证。凡阴盛阳衰者,附子均可使用。
川乌为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乌头的块根入药。
本品长于祛风除寒湿,其散寒通痹止痛之力较附子为强,故寒湿痹痛、心腹冷痛、跌打伤痛以及麻醉止痛等多用。
草乌为毛茛科多年生野生植物北乌头的块根。
其功用与川乌相似而毒性更强,二者常相须为用。
此外,草乌兼能逐痰消肿,也治寒痰阴疽。
附子 干姜
共同点:
附子与干姜二者皆为辛热之品,均能温里散寒,回阳救逆。同可用治:
1.阴寒内盛,脾阳不振之脘腹冷痛、大便溏泻等症。
2.亡阳证,四肢厥逆、脉微欲绝等症。
二者常相须为用。
不同点:
附子有毒,其温里散寒、回阳救逆之力较强,为温里散寒之要药、“回阳救逆第一品药”,并善于补火助阳。又常用治:
1.肾阳不足、命门火衰,阳痿宫冷、腰膝冷痛、遗精滑精、遗尿尿频;
2.脾肾阳虚、水气内停,水肿、小便不利;
3.心阳衰弱、胸痹心痛;
4.阳虚外感风寒,恶寒发热、脉反沉者;
5.寒湿痹痛。
附子尤以治疗中下二焦之里寒证为主。
干姜虽温里散寒、回阳救逆之力不如附子,但又能温肺化饮。又常用治寒饮咳喘,形寒背冷,痰多清稀等症。
干姜以治疗中上二焦之里寒证为主。
干姜 高良姜
共同点:
干姜与高良姜二者皆辛热,主归脾胃经,均能温中散寒,皆为温中散寒的主药。主治脾胃寒证,脘腹冷痛,呕吐泄泻等症,无论是外寒内侵之实证,或阳气不足之虚证(无论是脾胃寒实证、脾胃虚寒证),均可配伍使用。两者在临床常相须为用。
不同点:
干姜温中散寒则长于暖脾阳,偏治脾寒腹痛泄泻。如治疗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常配伍人参、白术等药。
且本品又归心肺经,又能回阳通脉,温肺化饮。也可用治:
1.亡阳证,四肢厥逆、脉微欲绝等症,常配伍附子、甘草。其回阳之力较附子为缓。
2.寒饮咳喘,形寒背冷,痰多清稀等症,常配伍细辛、五味子、麻黄等药。
高良姜温中散寒止痛则长于散胃寒,善治胃寒冷痛,噫气(嗳气)呕吐等症。
生姜 干姜 炮姜 煨姜 生姜汁 生姜皮
共同点:
姜,原为民间常用药物,亦为佐餐之品,由于治疗的需要,经过不同的加工炮制而成生姜、干姜、炮姜、煨姜、生姜汁、生姜皮,习称“姜六药”。
不同点:
生姜为姜之新鲜者切片入药。本品味辛性温,长于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故外感风寒、胃寒呕吐者生姜多用。
同时,生姜又能温肺止咳,解毒。也可用于风寒袭肺的咳嗽,以及解半夏、天南星、鱼蟹之毒。
干姜为姜之干品。其辛散之性已减而燥热之性更强,偏治里寒证,长于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常用于脾胃寒证,亡阳证,以及寒饮咳喘等证。
炮姜为干姜炒黑入药。本品无辛散作用,而善于温经止血,主治中焦虚寒性出血。
并能温中止痛止泻,也治脾胃虚寒、腹痛泻痢。
故古人称“生姜走而不守,干姜能走能守,炮姜守而不走。”
煨姜是用生姜煨熟入药。本品“比生姜则不散,比干姜则不燥”,其性略同炮姜而药力较缓,长于温中止呕止泻。主治脾胃寒证,腹痛吐泻。
生姜汁为姜之新鲜者捣汁入药。本品功似生姜而辛散之力较强,偏于开痰止呕,便于临床应急服用。
生姜皮为生姜的外表皮。本品性味辛凉,长于和脾行水消肿。主治水肿,小便不利。
吴茱萸 小茴香
共同点:
吴茱萸与小茴香二者皆味辛性温热,归肝肾脾胃经,均能温中散寒止痛。同可用治:
1.寒滞肝脉,寒疝腹痛,以及经闭痛经。
2.胃寒脘腹疼痛等症。
不同点:
吴茱萸辛散苦降,性热燥烈,有小毒,善于疏肝下气止呕,又能燥湿,助阳止泻。又可用治:
1.厥阴头痛(肝胃虚寒,浊阴上逆之巅顶头痛、呕吐涎沫),常配伍人参、生姜等药。
2.胃寒呕吐。若配伍黄连,常用治肝火犯胃的胁痛、吞酸、呕吐。
3.寒湿脚气肿痛,或上冲入腹;
4.脾肾阳虚,五更泄泻,常配伍肉豆蔻、补骨脂、五味子。
小茴香则长于理气和中,中焦虚寒气滞,脘腹胀痛、食少呕吐者,小茴香可选用。
此外,茴香有大小两种。小茴香为伞形科茴香的成熟果实,又名谷茴香;大茴香为木兰科八角茴香的成熟果实入药,又名八角茴香、八角。
小茴香、大茴香二者性味功用相似,但小茴香药力较强,药食均常用;大茴香药力较缓,多作食用。
丁香 小茴香
共同点:
丁香与小茴香皆为辛温芳香之品,均能散寒理气。都可用治寒凝气机不畅的病证。
不同点:
丁香善于温中降逆,善治胃寒呃逆、呕吐。
同时,丁香又能温肾助阳。也可用治:
1.胃寒脘腹冷痛。
2.肾阳不足的阳痿、宫冷等证。
注意:丁香畏郁金,不宜同用。
此外,丁香为花蕾入药,习称公丁香;母丁香为成熟果实入药,又名鸡舌香。
公丁香、母丁香性味功用相似,但公丁香气味较重、药力较强;而母丁香则气味较淡、药力较缓。
小茴香则善于温肾阳、散厥阴寒邪而祛寒止痛,善治寒疝腹痛,经寒痛经,睾丸偏坠胀痛等寒滞肝脉诸痛证。
又能理气和中,也可用治中焦虚寒气滞,脘腹胀痛、呕吐食少等症。
花椒 胡椒 荜茇 荜澄茄
共同点:
花椒、胡椒、荜茇与荜澄茄四者皆味辛性温热,均能温中散寒止痛。同可用治中焦寒证,脘腹冷痛、食少吐泻等症。
不同点:
花椒又能杀虫、止痒。又常用治:
1.虫积腹痛,手足厥逆,烦闷吐蛔。
2.湿疹瘙痒,妇人阴痒等症。
本品药、食均常用。
胡椒辛热散寒时间短,多作食用。
荜茇、荜澄茄二者散寒较胡椒持久,多作药用。其中:
荜茇善散肠胃沉寒,以止泻为优。
荜澄茄善散胃寒,兼能行气,以止呕消胀痛功胜。
此外,荜澄茄也可用治寒疝腹痛,下焦虚寒之小便不利或寒湿郁滞之小便混浊。
热点聚焦 | 药师关注 |
| |
近期直播 | 复习备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