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执业中药师中药学辅导:重点8-1
第八章 解表药
一、含义
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解表药,又叫发表药。
二、性能功效
1.本类药物辛散轻扬,主入肺、膀胱经,偏行肌表,有促进肌体发汗,使表邪由汗出而解的作用,从而达到治愈表证,防止疾传变的目的。即《内经》所谓:“其在皮者,汗而发之”的意思。
2.解表药除主要具有发汗解表作用外,部分药尚兼有利尿退肿、止咳平喘、透疹、止痛、消疮等作用。
三、适应范围
1.解表药主要用治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或有汗不畅、脉浮之外感表证。
2.部分解表药尚可用于水肿、咳喘、麻疹、风疹、风湿痹痛、疮疡初起等证而兼有表证者。
四、配伍方法
使用解表药必须根据四时气候变化及患者体质不同而恰当选择、配伍用药。
1.冬季多风寒,春季多风热,夏季多夹暑湿,秋季多兼燥邪。故除针对外感风寒、风热表邪不同,相应选择长于发散风寒或风热的药物外,还有解表药与祛暑、化湿、润燥药的不同配伍。
2.若虚人外感,正虚邪实,难以祛散表邪者,又应根据体质不同,解表药还须分别与补气、助阳、滋阴、养血等补养药配伍用药,以扶正祛邪。
3.温病初起,邪在卫分,除选用发散风热药物外,应同时配伍清热解毒药。
五、使用注意
1.使用发汗作用较强的解表药时,不要用量过大,发汗太过,以免耗伤阳气,损及津液,造成“亡阳”、“伤阴”的弊端。
2.又汗为津液,血汗同源因此,表虚自汗、阴虚盗汗以及疮疡日久、淋病、失血者,虽有表证,也应慎用。
3.使用解表药还要注意因时因地而异,如春夏腠理疏松,容易出汗,解表药用量宜轻;冬季腠理致密,不易汗出,解表药用量宜重,同样,北方严寒地区用药宜重;南方炎热地区用药宜轻。
4.解表药多为辛散之品,入汤剂不宜久煎,以免有效成分挥发而降低药效。
六、分类
根据解表药药性及临床应用不同,可分为发散风寒药及发散风热药两类。
第一节 发散风寒药
一、性能特点
本类药物性味多属辛温,辛以发散,温可祛寒,故以发散风寒为主要作用。
二、适应范围
1.主要用于外感风寒所致恶寒发热,无汗或汗出不畅,头痛身痛,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等风寒表证。
2.部分药物还可用治痹证及喘咳、水肿、麻疹、疮疡初起兼有风寒表证者。
麻黄 桂枝
共同点:
麻黄与桂枝均味辛性温,归肺、膀胱经,皆能发汗解表,同可用治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脉浮而紧等症(风寒表实证), 二者常相须为用。
不同点:
麻黄辛散苦泄温通,善于宣肺气、开腠理、 透毛窍而发汗解表,发汗之力强,为发汗解表第一要药,主要适用于外感风寒,无汗的表实证。
同时,麻黄又善于宣肺而平喘、利水消肿又常用于:
1.肺气不宣的咳喘。如治疗风寒外束、肺气壅遏的咳喘证,常配伍杏仁、甘草;若寒痰停饮,咳嗽气喘、痰多清稀,常配伍干姜、半夏、细辛、五味子;若邪热壅肺,高热喘急常配伍生石膏、杏仁、甘草。
2.水肿兼有表证(风水水肿)。
麻黄有生麻黄、炙麻黄之分,发汗解表宜生用,止咳平喘多炙用。
桂枝又归心经。本品辛甘温煦,善于温通卫阳而发汗解肌,其发汗之力较麻黄为缓,故外感风寒,无论是无汗的表实证(常配伍麻黄) 、还是有汗的表虚证(常配伍白芍),桂枝均可使用。
同时,桂枝又可温通经脉,助阳化气。也常用于:
1.胸阳不振,心脉瘀阻,胸痹心痛,常配伍枳实、薤白;若心阳不振,不能宣通血脉而 见心动悸、脉结代,常配伍炙甘草、人参、麦冬等;
2.中焦虚寒,脘腹冷痛、喜温喜按,常配伍白芍、饴糖等;
3.经寒血滞,经闭痛经,常当归、吴茱萸等,以及癥瘕积聚;
4.风寒湿痹,肩臂疼痛;
5.脾阳不运,水湿内停而致痰饮病眩晕、心悸(常配伍茯苓、白术、甘草),以及膀胱气化不行,水肿、小便不利(蓄水证)(常配伍茯苓、猪苓、泽泻等)。
紫苏 生姜
共同点:
紫苏与生姜均辛温,归肺、脾经,皆能发汗解表、解鱼蟹毒,同可用治:
1.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痛鼻塞等症;
2.鱼蟹中毒,腹痛吐泻等证。
不同点:
紫苏外能发汗解表,内能行气宽中,故风 寒感冒兼气滞胸闷不舒者,紫苏尤为适宜,常配伍香附、陈皮。若兼咳嗽气喘者,常配伍前胡、杏仁。
同时,紫苏又兼能理气安胎,又可用于:
1.脾胃气滞,胸闷呕吐;
2.胎气上逆,胸闷呕吐,以及气滞胎动不安;
3.七情郁结,痰凝气滞的梅核气证。
本品入汤剂不宜久煎。
此外,紫苏有苏叶、苏梗之分,苏叶偏于发表散寒,苏梗偏于宽胸利膈,顺气安胎。
生姜则善于温中止呕,素有" 呕家圣药" 之称,并能温肺止咳,解半夏、天南星毒,又常用于:
1.胃寒呕吐,常配伍半夏;若配伍黄连、竹茹等药也可用于胃热呕吐;
2.风寒咳嗽;
3.服半夏、天南星中毒或炮制半夏、天南星以降低其毒性。
荆芥 防风
共同点:
荆芥与防风均辛微温,微温而不燥热,长于发表散风(祛风解表),对于外感表证,无论是风寒感冒,(常配伍羌活、独活等),还是风热感冒,(常配伍银花、连翘、薄荷等),均可使用。
同时,两者也都可用于风疹瘙痒。
不同点:
荆芥质轻透散,发汗之力较防风为强,又能透疹、消疮、(炒炭)止血,又可用于:
1.麻疹初起,透发不畅;
2.疮疡初起兼有表证者;
3.吐血、衄血、便血、崩漏等多种出血证。
本品气味芳香,入汤剂不宜久煎。
荆芥发表散风、透疹、消疮宜生用,止血宜炒炭用。
防风质松而润,祛风之力较强,为“风药之润剂”、“治风之通用药”(外风、内风均治)。
本品又能胜湿止痛、止痉,兼能止泻,又可用于:
1.外感风湿,头痛如裹、身重肢痛;
2.风寒湿痹,肢节疼痛、筋脉挛急;
3.破伤风证,角弓反张、牙关紧闭、痉挛抽搐;
4.肝郁侮脾,腹痛、泄泻等证。
麻黄 香薷
共同点:
麻黄与香薷皆性味辛温,均能发汗解表,利水消肿。都可用治外感风寒,恶寒、发热、 头痛、无汗以及水肿、小便不利等证。
不同点:
麻黄善于宣肺气、开腠理、透毛窍而发汗解表,其发汗之力较强、散寒之力较大,但无和中化湿之功,主要用于外感风寒、恶寒无汗的表实证。
同时,麻黄又能宣肺而平喘、利水消肿。又也常用于:
1.肺气壅遏的咳嗽气喘;
2.风水水肿等证。
香薷能发越被遏之阳气而发汗解表,其发汗、散寒之力不如麻黄,而善于和中化湿,常用治夏月乘凉饮冷,外感风寒,内伤暑湿,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腹痛吐泻的阴暑证,素有"夏月麻黄"之称。
羌活、白芷、细辛、藁本
共同点:
羌活、白芷、细辛、藁本四者皆为辛温香燥之品,均能发散风寒湿邪,尤其善于止痛。都常用于:
1.风寒感冒或风寒挟湿的感冒,恶寒发热、头身疼痛、鼻塞;
2.风寒湿痹,肢节疼痛等证。
其中:白芷、细辛气味芳香,又能通窍(宣通鼻窍),又常用于鼻渊头痛、鼻塞流涕、不闻香臭(常配伍苍耳子、辛夷)。
不同点:
羌活气雄而散,作用较强;其治痹痛,尤宜于上半身的风寒湿痹。
热点聚焦 | 药师关注 |
| |
近期直播 | 复习备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