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帮助即将参加执业药师考试的考生顺利复习,文都网校整理了执业药师考试复习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预祝大家取得好成绩!
2015执业中药师中药学辅导:重点4-3
第四章 中药的性能
第三节 升降浮沉
一、升降浮沉的含义
升降浮沉反映药物作用的趋向性,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概念之一。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表示发散,沉表示收敛固藏和泄利二便。因而沉实际上包含着向内和向下两种作用趋向。
药性升降浮沉理论形成于金元时期。
二、药物的升降浮沉趋向的认定
气机升降出入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气机升降出入发生障碍,机体便处于疾病状态,产生不同的病势趋向。病势趋向常表现为向上(如呕吐、喘咳),向下(如泄利、脱肛),向外(如自汗、盗汗),向内(如表证不解)。能够针对病情,改善或消除这些病证的药物,相对说来也就分别具有向下、向上、向内、向外的作用趋向。
三、药物升降浮沉的作用
一般来讲,具有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窍等功效的药物,都能上行向外,药性都是升浮的;
反之,具有泻下、清热、利水渗湿、重镇安神、潜阳息风、消导积滞、降逆止呕、收敛固涩、止咳平喘等功效的药物,则能下行向内,药性都是沉降的。
有的药物升降浮沉的特性不明显,如南瓜子的杀虫功效。有的药物则存在二向性,如麻黄既能发汗解表,又能利水消肿。川芎“上行头目,下达血海”。
四、掌握升降浮沉性能的意义
掌握药物升降浮沉性能,可以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以纠正机体功能的失调,使之恢复正常;或因势利导,有助于祛邪外出。
升降浮沉的用药原则是:顺着病位,逆着病势。
1.就病位而言,病变在上、在表宜用升浮,而不宜用沉降。如外感风寒,用麻黄、桂枝发表;病变在下、在里宜用沉降,而不宜用升浮,如里实便秘之证,用大黄、芒硝攻下。
2.就病势而言,病势逆上者,宜降不宜升,如肝阳上亢之头痛,当用牡蛎、石决明潜降;病势陷下者,宜升而不宜降,如久泻、脱肛当用人参、黄芪、升麻、柴胡等药益气升阳。
五、升降浮沉与性味的关系
一般来说,药性升浮的,大多具有辛甘之味和温热之性;药性沉降的大多具有酸苦咸涩之味和寒凉之性。
故李时珍说“酸咸无升,辛甘无降,寒无浮,热无沉。”但对此“无”字,应理解为“多数不”。如前所述,性味是从特定角度对中药作用特征的概括,药性升降浮沉也是如此。前人往往将性味作为影响和确定药物升降浮沉性质的重要因素。实际上,由于性味和升降浮沉都是从不同角度对药物作用特点的概括。因此,从逻辑关系而言,升降浮沉与性味是间接相关,与功效是直接相关。
六、升降浮沉与药物质地的关系
一般来讲,花、叶、皮、枝等质轻的药物大多是升浮的,而种子、果实、矿物、贝壳等质重者大多是沉降的。
然而,前人也认识到,上述关系并非是绝对的,如旋覆花降气消痰,止呕止噫,药性是沉降的;苍耳子祛风解表,宣通鼻窍,药性是升浮的。
故前人谓“诸花皆升,旋覆独降;诸子皆降,苍耳(或蔓荆)独升。”
药性升降浮沉与质地的关系是前人根据用药经验归纳出来的,但是这种归纳并不完全。因为两者之间并无本质联系,所以现代并不以药物的质地轻重作为判断或解释药性升降浮沉的根本依据。
七、影响药性升降浮沉的主要因素(升降浮沉的转化条件)
影响药性升降浮沉的主要因素(升降浮沉的转化条件)——炮制和配伍。
1.就炮制而言,酒炒则升,姜汁炒则散,醋炒则收敛,盐水炒则下行。
2.就配伍而言,在复方配伍中,性属升浮的药物在同较多沉降药配伍时,其升浮之性可受到一定的制约。反之,性属沉降的药物同较多的升浮药同用,其沉降之性亦能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
而在某些情况下,又需要利用升降配合以斡旋气机,恢复脏腑功能。如血府逐瘀汤中用柴胡、枳壳一升一降,以助气血周行。
故李时珍说:“升降在物,亦在人也。”
热点聚焦 | 药师关注 |
| |
近期直播 | 复习备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