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帮助即将参加执业药师考试的考生顺利复习,文都网校整理了执业药师考试复习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预祝大家取得好成绩!
2015执业中药师中药学辅导:重点4-2
第四章 中药的性能
第二节 五味
一、五味的含义
五味的本义是指药物和食物的真实滋味。药物和食物的滋味不止五种,辛甘酸苦咸是五种最基本的滋味。
此外还有淡味、涩味。由于长期以来将涩附于酸,淡附于甘以合五行配属关系,故习称五味。
药食的滋味是通过口尝而得知的。由于药食“入口则知味,入腹则知性”,因此古人很自然地将滋味与作用联系起来,并用滋味解释药食的作用,这就是最初的“滋味说”。
二、五味的作用
1.辛:能散、能行,有发散、行气、行血(活血)等作用。一般治疗表证的药物,如麻黄、薄荷;治疗气滞血瘀的药物如木香、红花,都有辛味。
2.甘:能补、能缓、能和,即有补益、缓急止痛、调和药性、和中的作用。如人参大补元气,熟地滋补精血,饴糖缓急止痛,甘草调和诸药等。某些甘味药还具有解药食中毒的作用,如甘草、绿豆等,故又有甘能解毒之说。
3.酸:能收、能涩,即有收敛固涩作用。多用于体虚多汗,久泻久痢,肺虚久咳,遗精滑精,尿频遗尿等滑脱不禁的证候。如山茱萸、五味子涩精、敛汗,五倍子涩肠止泻,乌梅敛肺止咳、涩汤止泻等。
4.涩:能收敛固涩,与酸味作用相似。如龙骨、牡蛎涩精,赤石脂、禹余粮涩肠止泻,莲子固精止带,乌贼骨收敛止血、固精止带等。
酸味药的作用与涩味药相似而不尽相同。如酸能生津,酸甘化阴等皆是涩味药所不具备的作用。
5.苦:能泄、能燥、能坚。
泄的含义较广,①有指通泄的,如大黄泻下通便,用于热结便秘;②有指降泄的,如杏仁降泄肺气,用于肺气上逆之咳喘。枇杷叶除能降泄肺气外,还能降泄胃气,用于胃气上逆之呕吐呃逆;③有指清泄的,如栀子、黄芩清热泻火,用于火热上炎,神躁心烦,目赤口苦等证。
燥即燥湿,用于湿证。湿证有寒湿、湿热的不同。温性的苦燥药如苍术、厚朴,用于寒湿证,称为苦温燥湿;寒性的苦燥药如黄连、黄柏,用于湿热证,称为苦寒燥湿。
“苦能坚”的提法源于《内经》。《素问·脏气法时论》:“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后世举知母、黄柏等苦味药用治肾阴亏虚、相火亢盛的痿证为例,认为苦能坚阴,并以“泻火存阴”之理解释之。而泻火与存阴乃属因果关系,故“存阴”是间接作用,“泻火”才是直接作用。因而苦能坚阴实与苦能清泄直接相关。
6.咸:能软、能下,有软坚散结和泻下作用。多用于瘰疬、瘿瘤、痰核、癥瘕等病证。如海藻、昆布消散瘰疬,鳖甲软坚消癥,芒硝泻下通便等。
7.淡:能渗、能利,有渗湿利水作用。多用于治疗水肿、小便不利等证,如猪苓、茯苓、薏苡仁、通草等。
三、五味的确定
1.五味的确定最初是依据药物的真实滋味,如黄连、黄柏之苦,甘草、枸杞之甘,桂枝、川芎之辛,乌梅、木瓜之酸,芒硝、食盐之咸等。
2.后来由于将药物的滋味与作用相联系,并以味解释和归纳药物的作用。随着用药实践的发展,对药物作用的认识不断丰富,一些药物的作用很难用其滋味来解释,因而采用了以作用推定其味的方法。例如,葛根、皂角刺并无辛味,但前者有解表散邪作用,常用于治疗表证;后者有消痈散结作用,常用于痈疽疮毒初起或脓成不溃之证。二者的作用皆与“辛能散、能行”有关,故皆标以辛味;磁石并无咸味,因其能入肾潜镇浮阳,而肾在五行属水与咸相应,磁石因之而标以咸味。
由此可知,确定味的主要依据,一是药物的滋味,二是药物的作用。
四、五味的实际意义
五味的实际意义,一是标示药物的真实滋味,二是提示药物作用的基本范围。
根据上述分析可知,用“味”来提示、归纳药物作用的基本范围也具有明显的局限性。
五、性味合参(气味合参)
1.性和味分别从不同角度说明药物的作用,二者合参才能较全面地认识药物的作用和性能。
2.味同气异者,作用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例如,紫苏、薄荷皆有辛味,能发散表邪,但紫苏辛温,能发散风寒;薄荷辛凉,能发散风热。麦冬、黄芪皆有甘味,前者甘凉,有养阴生津作用;后者甘温,有温养中焦,补中益气作用。
3.气同味异者,作用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例如,黄连、生地黄均性寒,皆能清热,用治热证。但黄连苦寒,清热燥湿,主治湿热证;生地黄甘寒,能清热养阴,用治虚热证。
4.由于性和味都属于性能范畴,只反映药物作用的共性和基本特点,因此不仅要性味合参,还必须与药物的具体功效结合起来,方能得到比较全面、准确的认识。例如,紫苏、辛夷性味皆是辛温,都有发散风寒的作用而前者发散力较强,又能行气和中;后者发散力较弱,而长于通鼻窍。因此,性味与功效合参尤为重要。
热点聚焦 | 药师关注 |
| |
近期直播 | 复习备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