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执业药师药学综合知识技能: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药物治疗
细目 | 要点 |
1.临床基础 | (1)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病因 |
2.治疗与合理用药 | (1)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非药物治疗 |
由于甲状腺腺体本身功能亢进,甲状腺激素合成和分泌增加或因血浆甲状腺激素(T3、T4)水平增高所致的甲状腺毒症称为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表现为神经、循环、消化等系统兴奋性增高和代谢亢进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一、临床基础
1.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病因
(记忆重点,其余常识判断)
(1)遗传因素:有家族史。
(2)自身免疫:女性、受到精神创伤和感染者发病率较高
(3)环境因素:
①感染:感冒、扁桃体炎、肺炎等;
②外伤、创伤等;
③精神刺激:如精神紧张、忧虑等;
④过度疲劳;
⑤妊娠早期可能诱发或加重甲亢;
▲⑥碘摄入过多,过多食用海带等海产品或由用药(如胺碘酮)等所诱发。
2.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类型(记住)
甲亢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女青年在体内雌激素水平较高,一旦受到强烈的精神刺激或者严重感染,易感者在此时雌激素就会使T淋巴细胞失去平衡,T淋巴细胞便不能制约B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在血凝素的激活作用下,就会产生一种促使甲状腺增生的“刺激性抗体”,这种抗体可与甲状腺亚细胞成分结合,兴奋甲状腺滤泡上皮,分泌过多的甲状腺激素,从而引起甲亢。(▲记住:甲亢是自身免疫性疾病)
A.按照病因分为:
(有印象即可: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自主功能性甲状腺瘤)
①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病(突眼性甲状腺肿或巴色杜病)
占全部甲亢的90%,以中青年女性最多见。男女比例为1:4~6。
②自主功能性甲状腺瘤
B.临床上分为:(▲记住:原发性/继发性/淡漠型)
①原发性:最常见,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②继发性:少见。
③少数老年患者高代谢症状不典型,而仅表现为乏力、心悸、厌食、抑郁、嗜睡、体重明显减轻,则称为“淡漠型甲亢”。
3.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临床表现(常识性掌握)
主要为多食、消瘦、畏热、多汗、心悸、激动等高代谢症候群,神经和血管兴奋增强,以及不同程度的甲状腺肿大和眼突、手颤、心脏杂音等为特征,严重的可出现甲亢危象、昏迷甚至危及生命。
二、治疗与合理用药
1.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非药物治疗(务必牢记)
(1)保持营养均衡(记住总结处)
(▲①禁食含碘药物和食物/②适当限制纤维素摄入(甲亢患者常有腹泻)/③给予充足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钙、铁)
①为防止甲亢控制不良,患者应避免服用含碘的药物,如胺碘酮、聚维酮碘、西地碘等,并禁食富含碘食物如海带、紫菜、带鱼、墨鱼、海虾、海参、碘盐等。
②给予充足的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碳水化合物和脂肪可使蛋白质发挥其特有的生理功能。并给予充足的维生素,维生素利于调节生理功能,改善机体代谢,尤其是维生素B和C,同时应给予充足的钙和铁。
③适当控制纤维素的食物,甲亢患者常有腹泻现象,如过多供给富含纤维素的食品会加重腹泻。
④控制碘的摄入,世界卫生组织推荐12岁以下儿童每日碘摄人量为50~120μg,12岁以上儿童为150μg,妊娠及哺乳期妇女200μg,正常健康人50~1000μg为安全范围。碘摄入不足可以引起地方性甲状腺肿等病,碘摄人过量可引起甲亢、甲状腺肿和甲状腺炎等病。(▲碘摄入不能多,也不能少,均可致甲状腺肿)
(2)按时作息,睡眠充足,劳逸结合
保证一日三餐,饮食应进高蛋白、高热量食物,多食新鲜水果、蔬菜、蛋类、瘦肉、肝类等。患者出汗多,应保证足量饮水,戒烟戒酒,禁用浓茶、咖啡等兴奋性饮料。
2.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药物治疗
(记忆重点——总结处)
▲(1)主要治疗药物是抗甲状腺药——①丙硫氧嘧啶;②甲巯咪唑(他巴唑);③卡比马唑(甲亢平);④碘化钾。
▲(2)其他治疗药物——碳酸锂,主要用于对抗甲状腺药和碘剂均过敏者,临时控制症状。
(3)对甲亢初治患者、新生儿、儿童和20岁以下的患者,首选抗甲状腺药:丙硫氧嘧啶、甲巯咪唑(他巴唑)和卡比马唑(甲亢平),分为3个阶段:
(初治阶段/减药阶段/维持阶段)
①初治阶段
丙硫氧嘧啶成人初始剂量为一日300-600mg,分3次服或一日 1次;对严重的甲状腺功能亢进、重度甲状腺肿大可加大剂量,如为初患病者则初始剂量可为一日600-900mg。儿童6-10岁起始剂量为一日 50~150mg或一日 4mg/kg,10岁以上一日150-300mg。甲巯咪唑初始剂量一日15~60mg,分为1~3次服用,大约1-2月后甲状腺功能恢复正常,儿童初始剂量为400μg/kg,维持量减半。卡比马唑一日30mg,最大剂量一日60mg。(以控制症状为准确定合适剂量)
②减药阶段
当症状显着减轻,体重增加,心率下降至80~90次/分钟,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或四碘甲状腺原氨酸(T4)接近正常时,可根据病情每 2-3周递减药量1次。一般在减药过程中,应定期随访临床表现,包括基础心率、体重、白细胞及T4和必要时测促甲状腺素(TSH)。递减剂量不宜过快,尽量保持甲状腺功能正常和稳定性,逐步过度至维持阶段,一般约需2~3个月。(症状减轻、指标接近正常,每2-3周递减药量1次,持续2-3个月)
③维持阶段
甲状腺功能在1-3月内恢复正常后,改为维持量,丙硫氧嘧啶一日 25~80mg,儿童25-75mg;甲巯咪唑和卡比马唑一日5-15mg,为期约1~1.5年,在不稳定而不愿采用其他方案者,维持阶段可延至2~3年或更长。在整个疗程中,务求避免间断服药,如有感染或精神因素等应激,宜随时酌增药量,待稳定后再进行递减。(甲状腺功能正常后,采用维持量,避免间断,维持数年或更长时间;有应激,酌情增量,稳定后再递减)
▲总结对甲亢初治患者的三阶段治疗:
①首选抗甲状腺药:丙硫氧嘧啶、甲巯咪唑(他吧唑)、卡比马唑(甲亢平);碳酸锂可用于临时控制症状。
②初治阶段——以控制症状为准确定合适剂量
③减药阶段——症状减轻、指标接近正常,每2-3周递减药量1次,持续2-3个月
④维持阶段——甲状腺功能正常后,采用维持量,避免间断,维持数年或更长时间;有应激,酌情增量,稳定后再递减。
3.常用抗甲状腺药的种类(务必牢记)
丙硫氧嘧啶、甲巯咪唑(他巴唑)、卡比马唑(甲亢平)、碘化钾(▲一般仅用于甲亢术前准备)。
4.抗甲亢药的合理应用与药学监护
(1)应用硫脲类(丙硫氧嘧啶、甲巯咪唑、卡比马唑)的共性(务必牢记)
①均可引起白细胞减少和粒细胞减少,一般发生在用药初始的几个月,如及时停药,多在1~2周内恢复,一故在用药期间必须定期监测血常规。粒细胞缺乏症一旦发生,应立即停用抗甲状腺药,并送医院进行抢救。因患者抵抗力弱,应在无菌隔离的病房抢救,给予大量的糖皮质激素和抗生素治疗。治愈后患者不能再用抗甲状腺药治疗甲亢。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偏低者、对硫脲类药过敏者慎用。
②均可透过胎盘屏障,引起胎儿甲状腺功能减退及甲状腺肿大,甚至在分娩时造成难产、窒息;所以对妊娠期妇女宜采用最小剂量的抗甲状腺药。另外,抗甲状腺药可由乳汁分泌,引起乳儿甲状腺功能减退,对哺乳期妇女应暂停哺乳。抗甲状腺药治疗时间较长,药物均有致畸作用,女性患者是否可以怀孕,应接受医师的指导。(致畸、可透过胎盘屏障、乳汁分泌,尽量不孕,孕期用最小剂量,不能哺乳)
③对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者、甲状腺癌患者、过敏者禁用。
④用药期间应严格控制碘的摄入量,避免摄入高碘食物和含碘药物,以免病情加重。
▲总结硫脲类合理应用的共性:
①可引起白细胞减少和粒细胞减少,应定期监测血常规。
②致畸、可透过胎盘屏障、乳汁分泌,尽量不孕,孕期用最小剂量,不能哺乳
③对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甲亢者、甲状腺癌患者禁用。
(2)应用丙硫氧嘧啶应注意监护
①遵循所有硫脲类抗甲状腺亢进药的注意事项。
②服用丙硫氧嘧啶的患者须密切监护,一旦出现发热、白细胞和粒细胞缺乏、皮疹、剥脱性皮炎、黄疸、肝损伤、肝炎症状、过敏等不良反应时应立即停药。
③应用过量,可引起甲状腺功能低下,应立即停药并进行检查。
(3)应用甲巯咪唑应注意监护
①遵循所有硫脲类抗甲状腺亢进药的注意事项。
②用药期间若出现甲状腺功能减退及血促甲状腺(TSH)水平增高,应及时减量或停药。
③服药的间隔时间尽量平均。
(4)应用卡比马唑应注意监护
▲①卡比马唑为甲巯咪唑的前药,对两者过敏者禁用。与丙硫氧嘧啶可存在交叉过敏反应。
②卡比马唑对肝功能不全者、血白细胞计数偏低者慎用。
(5)应用碘剂(碘化钾)时注意监护
(务必牢记——总结处)
▲①仅用于甲状腺次全切除的术前准备、甲状腺危象、严重甲状腺毒症心脏病。但其抑制甲状腺激素分泌的时间短暂,服用时间过长,不仅作用消失,且可使病情加重,不作为常规的抗甲状腺亢进药。(仅用于术前准备和甲亢危象)
▲②当用于甲亢危象时,必须配合硫脲类药:
▲③当用于甲亢术前准备时,患者应先服用一段时间的硫脲类药,在症状和基础代谢基本控制后,于术前2周再服用碘化钾。
▲④用药后可出现口内铜腥味、喉部烧灼感、鼻炎、皮疹等,停药即可消退。
▲⑤碘主要由肾脏排泄,肾功能受损者慎用。对碘有过敏史者、妊娠及哺乳期妇女、婴幼儿禁用。
▲总结碘剂的合理应用:
①仅用于甲亢危象和甲状腺次全切除的术前准备
②用于甲亢危象时,必须配合硫脲类
③用于甲亢术前准备时,应先服用一段时间硫脲类药物,症状和基础代谢基本控制后,于术前2周再服用碘化钾。
④用药后口内有铜腥味,喉部不适,停药即可缓解。
⑤主由肾脏排泄,肾功受损者慎用。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