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都网校 > 关于文都网校

最新公告

更多

教育时评:教师流动究竟要从哪里“动”?

“建立新教师的补充机制,扩大北京市属高校师范生招生培养规模,同时委托央属高等院校为本市培养师资……”北京两会之际,全国人大代表、民进中央教育委员会委员、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小学数学教研室主任吴正宪的呼声一经报道,立刻引发舆论关注。

教师数量紧缺、结构缺编严重、教师流动难等师资问题令越来越多关心教育的人士倍感焦灼。为应对学校在教师配置中面临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满足一部分学校的特殊需求,2010年以来,国家在健全教师编制管理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如2012年颁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完善学校编制管理办法,健全编制动态管理机制,严禁挤占、挪用、截留教师编制。”

那么,诸如此类的“顽疾”能否彻底寻得良药?诸多健全教师编制管理的系列政策能否有效发挥作用?笔者认为,政策支持也好,聘任制改革也罢,教育工作者渴求的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上述一切问题解决的源头,都是为了推动教育资源惠及更多人群,根本之道必然是要在缩小城乡、区域学校办学质量差异,让好教师成为一种流动资源上做足内功;并通过教育的“大蛋糕”均衡的分配,破解择校热,不断推进教育公平。那么,寄托众人期待的教师流动究竟应该从哪里“动”呢?

首先,要建立起开放、有序、竞争的教师流动制度。倘若教师流动的只是涉及到的教师个体,而非有配套的可持续制度保障,试问将如何破解行政化束缚,实现教师在待遇等各方面的均衡化呢?如何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呢?因此,借助法治的力量,一手斩除利益链,制度化取消重点校、重点班,一手提高对义务教育的切实投入、提高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待遇,正是破解流动难题的“利器”。对此,日本在此方面的做法颇值得借鉴,其法律明确规定:义务教育教师就是公务员,被要求5年之内必须轮换;教师在不发达地区的学校任教,待遇往往高于发达地区的学校,并获得优先的发展机会。

其次,区域内教师流动,绝不是仅凭一纸强硬的文件就能轻易把教师由“学校人”变成“系统人”,自上而下的实施都要充分考量人性化的举措。吴正宪老师在其建议中明确指出:在编制管理上,各级编制部门在编制配备上应向教育系统倾斜,依据教育事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及时、足量补充教师编制。其实,无论是教师缺编的补足缺口还是推动起教师流动的进行,都需要作为教师流动实施主体的学校坚持以人为本,实施人性化的激励举措,让教师心甘情愿从“心动”走向“行动”,这样才能动得有力、动得长远。

“人类教育最基本的途径是信念,只有信念才能影响信念。”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如是说。作为教育教学主体的教师在推动教育朝着均衡发展的路上应充满信念地前行,而教育行政部门、社会各界也应给他们创造支持信念前行的动力、勇气和支持。只有如此,解决教师缺编、促进教师流动等以一些难题才能觅到真正的“良药”。


为您服务

  • 网校咨询:400-011-8090
  • 售后客服:4000118090转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