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结束的201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名人数164.9万人,比2014年减少6.5万人。与此同时,一些高校特别是非211和非985高校,却未能完成招生计划。
结束的201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名人数164.9万人,比2014年减少6.5万人。与此同时,一些高校特别是非211和非985高校,却未能完成招生计划。高校研究生招生不得不面对15年首次出现的尴尬局面,扩招在继续,报名人数却已经开始下降。(12月31日中国日报网)
201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入学考试于27日开考,这是考研初试时间首次提至元旦之前。据教育部官方公布的数据估计,2015考研报考总人数为164.9万,比去年减少6.5万,降幅3.8%,考研报名人数连续两年下跌,也代表我国持续多年的考研热出现真正的转折。
但是,在考研总人数连续两年下降的大背景下,专业硕士报考却持续升温,2015考研,报考专业学位人数为72.6万,比去年增加5万人,占报名总人数的44%,相比2014考研增加了4个百分点。
凡事发生必定有其原因,“专硕考研逆势增长”现象也不会例外。笔者今年也参加了今年清华大学MPA的全国统考,就“专硕逆势增长”现象发表看法如下:
首先,出国留学读研的人数增多是近年来考研人数减少的不可忽视的原因之一。对于很多人来说,如果条件允许,即使费用不菲,也选择出国留学读研,这和我国近年来高校研究生盲目扩招和研究生培养质量下滑不无关系。实际上,我国一些高校在做大研究生规模时,忽视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有的导师要同时带几十名学生,使教育质量“泡沫化”。
其次,专业硕士报考人数增多,最主要的因素或许不一定是专业硕士的吸引力增强,而是专业硕士招生计划数增加,学术硕士招生计划压缩,这是国家持续调整研究生培养结构的结果。按照国家的规划,到2015年,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之比为1比1,为增加考研的成功率,一些考生会放弃学术硕士而转考专业硕士。
再次,“考研降温、专硕逆势增长”也凸显了近年来诸多考生考研读研问题上的理性回归。十几年来,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加上整个社会还存在学历情结、学术研究生情结,在考研中,还有着诸多不理性的成分。比如,因本科就业难而考研,把考研作为就业“避风港”,延缓两到三年就业;为提升自己的学历身份而考研,有考生还片面认为,有一张研究生文凭,可以提高就业竞争力。近年来,通过“考研降温、专硕逆势增长”现象,我们或许可以感受到到人们会更加理性地规划自己的未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来选择自己是否读研、读什么类型的研究生,而不是一味地盲从跟风。
当然,在“考研降温、专硕逆势增长”的背后,有一些随之而来的问题,我们不能忽视。过去4年中,我国加快发展了专业硕士发展的步伐,但主导这一调整的是政府部门,部分学校并没有或者并不能做好充足的准备,在专业硕士教育的师资、课程、培养模式方面并没有形成应有的特色,专业硕士的培养质量也因此大打折扣,由此引发的一连串的深层次的专业硕士的教育问题很可能会慢慢凸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