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出血
出血是儿童时期常发生的一种外伤现象,少量出血容易止住,严重损伤引起的大出血,可能危及患儿生命,应立即采取止血措施。
1.常见的幼儿出血
(1)动脉出血:血色鲜红,血流量大,短时间内可大量失血,必须立即止血。
(2)静脉出血:血色暗红,血液均匀流出。
(3)毛细血管出血:血液像水珠样渗出,可自己凝固。
2.急救方法
(1)动脉出血:采用指压止血法,这是动脉止血最快速、最有效的一种临时止血方法。即用单个或多个手指压住血管的上端(更靠近心脏),压闭血管,阻断血流,急送医院处理。
①面部出血:压迫两侧下颌骨,救护者可用拇指在伤口同侧下颌骨前方2厘米处触及动脉搏动,按向下颌骨,使面动脉被压闭而止血;
②前臂出血:压迫肘窝(偏内侧)动脉跳动处;
③手掌、手背出血:压迫腕动脉跳动处;
④手指出血:将手指屈人掌内,成握拳状;
⑤大腿出血:屈曲大腿,压迫大腿根腹股沟动脉跳动处;
⑥脚部出血:压迫脚背动脉跳动处。
(2)小伤口:由于小伤口引起小的静脉或毛细血管出血可用一般止血法,用干净的纱布、棉花垫在伤口上,用绷带包扎,即可止血。
(3)较大伤口:由于较大的伤口引起的出血,可将敷料(可用干净的棉花、纱布)盖在伤口上,用绷带包扎止血。(对小伤口和较大伤口出血,还可将陈艾叶搓成艾绒点燃,用以炙伤口,止血效果很好。)
3.预防
(1)将小刀等锐器放在幼儿拿不到的地方。
(2)经常检查幼儿口袋,如有危险的东西,要交老师妥善保管。
(3)教育幼儿不用带尖带刺的东西做玩具、不挖鼻孔。
(4)注意幼儿活动中的安全。
(四)烧、烫伤
1.常见烧、烫伤
烧、烫伤是由火焰、蒸汽、热液体、电流、化学物质等作用于人体引起的损伤。幼儿皮肤的角质层薄、保护能力差,因开水、热汤、化学药品、火焰、电器等导致的烧、烫伤事故较多。按烧伤的程度不同可分为三度烧伤。
一度烧伤:仅表皮受损,表现为皮肤轻度红、肿、热、痛,没有水疱。
二度烧伤:伤及真皮,表现为伤处皮肤疼痛剧烈,有水疱。
三度烧伤:伤及皮下组织、肌肉,表现为受伤处皮肤感觉消失,无弹性、干燥,无水疱,皮肤颜色蜡白或焦黄。
2.急救方法
烧、烫伤的急救原则是消除烧、烫伤的原因,保护创面,设法使伤员安静止痛。
(1)消除烧、烫伤的原因。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如果是火焰,应设法将余火扑灭;如果是热的液体,应立即将烫伤部位的衣服脱掉;如果是触电烧伤,应立即切断电源。
(2)保护创面。一度烧伤可在局部涂搽獾油、烫伤膏等,一般在3~5天内可好转。二度、三度烧伤应用清洁的被单、纱布、毛巾等物覆盖创面,不要弄破水疱,也不要在创面上涂抹任何治疗烧伤的药品,避免加重感染和损伤,速送医院处理。
(3)设法使伤员安静止痛。若烧、烫伤面积大,病人烦躁口渴,可少量多次给予淡盐糖开水饮用。
注意事项:如被腐蚀性药品烧伤,应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创面;如被生石灰烧伤,应将石灰颗粒揩去,再用水清洗,否则,生石灰遇水产热,会加重伤势。
3.预防
(1)成人端着热水或开水壶时要注意避开幼儿。
(2)开水、烫饭菜、化学药品、电器等应放在幼儿手够不着的地方。
(3)刚烧好的饭菜应放置一段时间,待不烫时才让幼儿进食。
(4)给幼儿洗头、洗澡时应先开冷水后开热水。
(5)教育幼儿不玩火、不触摸电器等物品。
(五)煤气中毒
1.常见煤气中毒
煤气中毒大多是由于冬季用火、洗浴、用煤炉取暖,如果居室无通风设备、风倒灌、烟筒漏气,常发生煤气中毒。过量的一氧化碳进入人体,与血红蛋白的亲和力远大于氧气,血红蛋白失去携带氧的能力和作用,使人体缺氧而窒息。幼儿一氧化碳中毒,轻者头痛、恶心、呕吐、乏力,重者呼吸困难、昏迷、惊厥,皮肤出现樱桃般的红色等症状。
2.急救方法
(1)救护者匍匐进入现场,立即打开门窗通风。
(2)迅速把病人抬离中毒的现场,转移到通风保暖处平卧,松开衣领、腰带。
(3)给病人保暖,中毒严重者速送医院急救。
(4)如呼吸、心跳已停止,立即进行口对口呼吸和胸外心脏挤压急救。
注意事项:给病人灌醋、喝酸菜汤都不能解除煤气中毒,反而拖延了时间。让病人受冻也不能解除煤气中毒,反而容易使其受凉,加重病情。
3.预防
(1)冬季不得在室内使用没有通风设施的煤炉取暖,洗浴时一定要有安全设施。
(2)冬季注意提醒家长们,千万不能将孩子单独放在、甚至锁闭在用煤炉或煤气取暖的房间里。
(3)养成使用完煤气即关闭阀门和总阀门的习惯。
(4)幼儿园定期检查煤气管道有无泄漏之处,如有当立即修理。
(六)误服毒物
1.常见误服毒物
在日常生活中,由于常备药片、药水、有毒物品管理不善,导致幼儿当作食物误食而中毒。
案例:某个3岁的幼儿在与小朋友一起玩耍时,发现了喇叭花种子,该幼儿很好奇,把喇叭花种子吃了下去,引起中毒。
2.急救方法
(1)催吐。如果是两岁以下的小儿,可一手抱着另一手伸入小儿口内刺激其咽部,使其将毒物呕吐出。若是两岁以上的小儿,先给清水饮下,让孩子张大嘴,再用筷子或手 指等物给予小儿咽部机械刺激使其呕吐,可反复让小儿喝水、催吐,直到吐出的水全为清水。
(2)解毒。对于误服强酸强碱等化学液体的患儿,为保护其食道、胃的黏膜,可用牛奶、面糊、蛋清等作为洗胃剂,既可达到洗胃的目的,又能保护胃黏膜。若是误服有机磷农药中毒的幼儿,在患儿的呼气中能闻到大蒜味,可让其喝下肥皂水解毒,同 时,立即 送医院急救。
(3)对于吃进毒物时间较长的患儿,如超过4小时,毒物已进入肠道,应立即送医院急救。
(4)急救的同时,要搜集患儿吃剩的东西、呕吐物,以及可能在患儿口袋内残留的有毒物质,以供医生检验毒物的性质,为治疗提供依据。
3.预防
(1)家庭和幼儿园对常备药品应加强管理,标签鲜明,放在小孩不易拿到的地方,不能与食物放在一起。
(2)给孩子服药要看清楚标签上的姓名、药品名称等。
(3)教育幼儿不随便吃东西。
(七)异物
1.呼吸道异物
喉部、气管或支气管内误吸入异物,统称为呼吸道异物。
(1)常见呼吸道异物小儿的咳嗽反射差,玩耍、嬉戏时口内含有异物,一不小心,可能让异物进入呼吸道;或进食时大声叫喊、哭闹,也可能将食物呛人呼吸道。吸人的异物,以蚕豆、花生、瓜子为多见。异物进入喉、气管,刺激黏膜引起剧烈呛咳、气急等症状,继而出现喉鸣、吸气困难、声嘶等症状。
案例:妈妈催促正在吃果冻的孩子上幼儿园,孩子一着急,果冻一下吸入了气管,顿时,面色憋得通红,呼吸困难。
(2)急救方法
①抓住小儿双脚使其倒置,并大力拍击其背部,使异物从喉部落出,如果此法无效,速送医院急救。
②让小儿坐在抢救者的腿上,面朝外,用两手的食指和中指形成一个“垫”,按在患儿的上腹部,快而轻地向后上方挤压,随后放松,使膈肌压缩肺,产生气流,将气管中的异物冲出,如此法无效,速送医院急救。
2.消化道异物
(1)常见消化道异物
幼儿有时会玩弄棋子、纽扣、回形针、骨头等物,还可能含在口中,一不小心就可能掉进食道,这些异物有时会卡在食道里,有时会顺利进入胃里。
食道有异物,表现为疼痛,吞咽困难。大的异物会引起呛咳和呼吸困难,并发食道炎症,可有发热等其他症状。
案例:某个4岁的孩子有一个习惯,老爱咬自己的衣服纽扣。这天在离园的时候老师和家长发现孩子的衣服纽扣少了一颗,一问才知道,孩子吞了一个纽扣到肚子里。
(2)急救方法
①如果幼儿吞食的异物是光滑的,幼儿无明显症状,可进食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如韭菜、芹菜等,促使异物随大便排出。可密切观察幼儿大便,直到异物排出体外。若长时间未排出,应去医院治疗。
②若幼儿吞食的是尖利的异物,应立即送医院急救。
3.鼻腔异物
(1)常见鼻腔异物
幼儿玩耍中,无意间将小物件塞入鼻孔。以花生米、豆子、果核为多见。幼儿鼻腔异物可能引起长时间鼻堵,鼻涕带血丝。
案例:午睡的时候,某幼儿发现一颗豆子,就塞到鼻孔里玩,结果取不出来了。
(2)急救方法
①不可用镊子去夹异物,特别是圆形的异物,可能使异物深陷,落人气管,非常危险。
②可让幼儿按住无异物的鼻孔,用力擤鼻,使异物排出;也可用棉花捻或纸捻刺激幼儿的鼻黏膜,使其打喷嚏,将异物排出。
③如上述方法无效,应送医院处理。
4.异物入耳
(1)常见异物入耳
幼儿将小物件(豆、米、小珠子等)塞入耳中,或有昆虫爬入耳道造成外耳道异物。
(2)急救方法
①昆虫入耳,可把耳朵对着灯光,利用昆虫的趋光性,引诱昆虫爬出;也可将食用油、甘油等倒入耳内,再让患儿将这只耳朵侧向上静停几分钟,然后将这只耳朵侧向下,被淹死了的昆虫可随油一同流出。
②小物件入耳,可嘱咐患儿头偏向异物一侧,用单脚跳,异物可能会掉出。
③难以排出的异物应去医院处理。因为在没有良好的照明条件、专用工具和技术不熟练的情况下 操作,可能会加重损伤,后果严重。
5.眼部异物
(1)常见眼部异物
多见于飞尘、小虫、沙粒入眼,引起灼痛、畏光。
(2)急救方法
①沙子、小虫入眼附于眼球表面,可用干净的棉签轻轻擦去。若异物嵌入眼睑结膜,需翻开眼皮, 再擦去。翻眼皮的方法是,让小儿眼向下看,用拇指和食指捏住他的眼皮,轻轻向上翻转则可。
②如异物嵌于角膜组织内,或上述方法无效,应迅速送医院处理。
6.异物入体的预防
①幼儿进餐时不惊吓、逗乐幼儿;
②幼儿能吸入或吞入的物品不应作为玩具使用;
③幼儿臼齿未长出时,应避免食用花生米、瓜子及带核、带骨、带刺的食物;
④培养幼儿良好的就餐习惯,进餐时不嬉戏、打闹;
⑤教育幼儿不要把别针、豆子、玻璃珠等小物件塞进嘴、鼻孔、耳朵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