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执业药师考试中药学知识点:第八单元祛风湿药(2)
木瓜
【性味归经】 酸,温。归肝、脾经。
【性能特点】 本品味酸入肝,既益筋血而平肝舒筋,又生津止渴开胃;性温入脾,能祛湿和中。并具酸不收敛湿邪、温不燥烈伤阴之长。为治风湿痹证酸重拘挛麻木及吐泻转筋常用药。
【功效】 舒筋活络,化湿和中,生津开胃。
【主治病证】①风湿痹痛,筋脉拘挛,脚气肿痛。
②湿浊中阻所致吐泻转筋。③消化不良证。
【用量用法】 6-12g。煎汤或入丸散服。
【使用注意】 本品酸温,故阴虚腰膝酸痛及胃酸过多者忌服。
桑寄生
【性味归经】 苦、甘,平。归肝、肾经。
【性能特点】 本品苦甘性平,主入肝肾。既能祛风湿,又能养血而补肝肾、强筋骨,虽可治风湿痹痛,但以血虚或肝肾不足兼风湿痹痛者用之为佳。又能通过养血、补肝肾而固冲任安胎,为治肝肾亏虚胎动不安之要药。
【功效】 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安胎。
【主治病证】①风湿痹证,腰膝酸痛。
②肝肾虚损、冲任不固所致胎漏、胎动不安。
【配伍】 独活配桑寄生:独活性温,功能散风寒湿止痛;桑寄生性平,既能祛风湿,又能强筋骨。两药相合,既祛风寒湿,又能强腰膝,治风湿痹痛、腰膝酸软者可投。
【用量】 10~20g。
五加皮
【性味归经】 辛、苦,温。归肝、肾经。
【性能特点】 本品辛散苦泄温通,主入肝肾二经,既善祛风寒湿邪,又能补肝肾、强筋骨,为治风寒湿痹、筋骨软弱或四肢拘挛之要药。还能利水,治水肿、脚气浮肿。
【功效】 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利水。
【主治病证】①风湿痹痛,四肢拘挛。
②肝肾不足所致腰膝软弱、小儿行迟。③水肿,脚气浮肿。
【用量】 5—10g。
蕲蛇
【性味归经】 甘、咸,温。有毒。归肝经。
【性能特点】 本品性温有毒,主入肝经,内走脏腑,外达皮肤,透骨搜风,走窜力猛。功善祛风通络、定惊止痉。
【功效】 祛风通络,定惊止痉。
【主治病证】①风湿痹痛,筋脉拘挛。
②中风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肢体麻木。
③麻风,顽癣,皮肤瘙痒。④破伤风,急慢惊风。
【用量用法】 3—10g。研末服1~1.5g。
稀莶草
【性味】 辛、苦,寒。
【功效】 祛风湿,通经络,清热解毒,降血压。
【主治病证】①风湿痹证,骨节疼痛。②中风手足不遂。
③痈肿疮毒,湿疹瘙痒。④高血压病。
[配伍] 稀莶草配臭梧桐:两药合用,既祛风湿、通经络,治风湿痹痛筋脉拘挛麻木;又降血压,治高血压病。
【用量用法】 10~15g。治风寒湿痹宜制用,治热痹、痈肿、湿疹宜生用。
络石藤
【性味】 苦,微寒。 【功效】 祛风通络,凉血消肿。
【主治病证】 1、治风湿痹痛,筋脉拘挛。 2、喉痹,痈肿。
【用量】 6~15g。
桑枝
【性味】 苦,平。 【功效】 祛风通络(横走肢臂),利水。
【主治病证】 风湿痹痛,水肿,脚气浮肿。 【用量】 10~30g。
海风藤
【性味】 辛、苦,微温。 【功效】 祛风湿,通经络。
【主治病证】 ①风湿痹痛,筋脉拘挛。 ②跌打损伤,瘀血肿痛。
【用量】 5—10g。
川乌
【性味】辛、苦,热。有大毒。归心肝肾经
【功效】祛风除湿,散寒止痛。
【主治病证】①风寒湿痹,寒湿头痛。
②腹冷痛,寒疝腹痛。③局部麻醉(外用)。
【用量用法】 1.5~3g。多用制品,先下久煎。
【使用注意】 本品性热有毒,故孕妇忌服,不宜过量或久服。反半夏、瓜蒌、天花粉、川贝母、浙贝母、白蔹、白及,畏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