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都网校 > 关于文都网校

专业知识一

更多

2014年执业药师考试中药学知识点:第五单元解表药(2)

  2014年执业药师考试中药学知识点:第五单元解表药(2)

  第二节 辛凉解表药

  薄荷

  ①宣散风热:风热表证、风温初起。

  ②清利头目:头痛、目赤、口疮等。

  ③利咽:风热咽喉肿痛等。

  ④透疹:应用:1)风疹瘙痒;2)麻疹外出不畅等。

  ⑤疏肝:肝气郁滞,胸闷胁胀。

  注意:不宜久煎,入汤剂当后下。

  牛蒡子

  药性特点:味辛苦,性寒,能升浮能沉降。

  ①疏散风热:风热感冒,温病初起。

  ②宣肺利咽:1)肺热咳嗽痰多;2)热毒上攻之咽喉肿痛、痄腮。

  ③解毒透疹:麻疹不畅,风疹瘙痒。

  ④消肿疗疮:热毒疮肿,痄腮。

  注意:兼可通便,便溏者慎服。

  蝉蜕

  药性特点:质轻升浮,虫类药搜风。

  ①疏散风热:风热感冒,温病初起,音哑咽痛。

  ②透疹止痒:1)麻疹不透;2)风疹,皮肤瘙痒等。

  ③明目退翳:用于肝热目赤翳障。

  ④息风止痉:破伤风,小儿夜啼等。

  注意:孕妇慎服。

  桑叶

  ①疏散风热:风热感冒;温病初期。

  ②清肺润燥:清润中兼以通络。应用:肺热燥咳。

  ③平肝明目:肝火亢盛或肝阳上亢之头晕头痛、目赤昏花等。

  ④凉血止血:血热妄行证。

  注意:多用生桑叶,止咳用蜜炙桑叶。

  菊花

  ①疏散风热:散风热之力和缓。应用:1)风热感冒;2)温病初期。

  ②平肝明目:既平肝又清肝。应用:肝阳上亢之头痛眩晕,肝经风热之目赤肿痛、眼目昏花。

  ③清热解毒:疮疡肿毒。

  注意:黄菊花长于疏散风热,白菊花长于平肝明目。

  桑叶与菊花功效主治异同

  相同点:疏散风热、平肝潜阳,用于风热表证,温病初期,肝热目赤、视物昏花,肝阳上亢之头晕头痛、目眩等。

  同中之异:疏散风热,桑叶优于菊花;清肝明目、平肝潜阳,菊花优于桑叶。

  不同点:桑叶又能清肺润燥、凉血止血,治疗肺热咳嗽、肺燥咳嗽、血热证、自汗盗汗等;菊花又能清热解毒,治疗疮疡肿毒,是二者之异。

  葛根

  ①解肌退热:解肌效优,长于缓解颈部肌肉紧张。应用:1)项背强痛;2)外感表证等。

  ②生津:用于消渴病及热病伤津口渴。

  ③透疹:用于麻疹透发不畅。

  ④升阳止泻:湿热泻痢初起,脾虚泄泻。

  柴胡

  ①解表退热:解热效优,肌表之热、半表半里之热皆可清退。1)感冒高热;2)少阳病之寒热往来。

  ②疏肝解郁:用于肝气郁结之胸胁胀痛、月经不调。

  ③升举阳气:阳气下陷之子宫下垂、脱肛等。

  【配伍】

  柴胡配黄芩:柴胡善疏散退热;黄芩善清热泻火。二药合用,清解半表半里之邪热效强,治少阳寒热往来效著。

  升麻

  ①发表透疹:发表力较弱。应用:风热头痛,治阳明头痛最宜,麻疹不透。

  ②清热解毒:善解阳明热毒应用:热毒疮肿,丹毒,痄腮,咽喉肿痛,口舌生疮,温毒发斑。

  ③升举阳气:气虚下陷之久泻脱肛、崩漏下血及胃下垂、子宫脱垂等。

  柴胡、葛根与升麻功效主治异同

  相同点:三药均能发表解热、升举阳气,用于外感发热、头痛以及阳气下陷之脱肛、子宫下垂等。

  同中之异:①发表解热柴胡为优,葛根次之,升麻又次之;②升阳举陷升麻最优,葛根次之,柴胡再次之;③葛根与升麻还同能透疹,用于麻疹不透,其中升麻优于葛根。

  不同点:

  柴胡又擅和解少阳、疏肝解郁,治疗少阳病、疟疾、肝气郁结证等。

  葛根又能生津,治疗消渴病,且善解肌以治疗项背强痛。

  升麻又能清解阳明热毒,治疗阳毒发斑、胃火牙痛等。

  蔓荆子

  ①疏散风热:用于风热感冒头痛。

  ②清利头目:质轻升浮,主散头面风热之邪。应用:治偏正头痛要药,又治头晕目眩等。

  ③祛风止痛:风湿痹痛,肢体拘急。

  淡豆豉

  ①来源:豆科植物大豆成熟种子的发酵加工品。

  ②性味归经:辛、甘、微苦,凉。归肺、胃经。

  ③功效:解表,除烦。

  ④主治病证:

  1)风热表证。

  2)热郁胸中之烦闷不眠。

  浮萍

  ①性味归经:辛,寒。归肺、膀胱经。

  ②功效:发汗解表,透疹止痒,利水消肿。

  ③主治病证:

  1)风热表证。

  2)麻疹透发不畅,风疹瘙痒。

  3)水肿,小便不利。

  ④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10g,鲜品15~30g;或入丸散,或捣汁饮。

  ⑤使用注意:本品发汗力较强,故体虚多汗者慎服。

  木贼

  ①来源:为木贼科植物木贼的干燥地上部分。

  ②性味归经:苦,微寒。归肺、肝经。

  ③功效:疏散风热,明目退翳,止血。

  ④主治病证:

  1)风热目赤,翳障。

  2)血热下血。

  ⑤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10g;或入丸散。

  ⑥使用注意:本品疏散清泄,故气血亏虚者慎服。

为您服务

  • 网校咨询:400-011-8090
  • 售后客服:4000118090转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