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药师中药炮制辅导资料:白芥子的炮制|功能|用法
白芥子
【性状】种子呈圆球形,直径1.1~2.5毫米,较黄芥子为大。表面类白色至淡黄色,光滑。在扩大镜下观察,可见细微的网纹及一暗色小点状的种脐。种皮脆薄易压碎,剥去后有薄膜状的胚乳粘着于种皮内表面。胚黄白色,袖质,二子叶相叠,并于中脉处折起呈马鞍状,胚根亦折转而藏于其间。气无,味先觉油样而后微酸,继感辛辣。以个大、饱满、色白、纯净者为佳。
【化学成份】白芥子含白芥子甙、芥子碱、芥子酶、脂肪、蛋白质及粘液质。白芥子甙经芥子酶水解,产生异硫氰酸对羟基苄酯(白芥子油),酸性硫酸芥子碱及葡萄糖。酸性硫酸芥子碱经碱性水解可生成芥子酸和胆碱
【炮制】炒白芥子:原药簸尽杂质,炒至深黄色,微有香气即得。
【性味】 辛,温。
①《品汇精要》:“味辛,性温,无毒。”
②姚可成《食物本草》:“辛,热。”
③《本经逢原》:“辛,温,微毒。”
【归经】 入肺、胃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胃二经。”
②《本草新编》:“入肝、脾、肺、胃、心与包络之经。”
【功能主治】
利气豁痰,温中散寒,通络止痛。治痰饮咳喘,胸胁胀满疼痛,反胃呕吐,中风不语,肢体痹痛麻木,脚气,阴疽,肿毒,跌打肿痛。
①《别录》:“发汗,主胸膈痰冷上气,面口黄赤。又醋研敷射工毒。”
②陶弘景:“御恶气暴风,毒肿流四肢疼痛。”
③孙思邀:“治咳嗽胸胁支满,上气多唾者,每日温酒吞下七粒。”
④《医学入门》:“利胸膈痰,止翻胃吐食,痰嗽上气,中风不语,面目色黄,安五脏,止夜多小便。又治扑损瘀血。”
⑤《纲目》:“利气豁痰,除寒暖中,散肿止痛。治喘嗽反胃,痹木脚气,筋骨腰节诸痛。”
⑥《现代实用中药》:“捣烂如泥,外用作皮肤刺激引赤药。”
⑦《药材资料汇编》:“功能暖胃,增进食欲,并可为中毒后之催吐剂。”
⑧《东北药植志》:“大量用可作麻醉剂。”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3钱;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调敷。
以上内容由文都网校整理发布,更多信息尽在文都网校。【免费咨询电话:400-010-8090】》》》》如有疑问也可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