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外科主治医师辅导:考点解析27
(二)肿瘤转移方式
1.直接蔓延:是肿瘤细胞与原发灶相连续的扩散生长。
2.淋巴道转移:多数情况为区域淋巴结转移。但也可呈“跳跃式”而转移至“第二、第三站”淋巴结。
3.种植性转移:肿瘤细胞脱落后在体腔或空腔脏器内的转移,最多见的是胃癌种植到盆腔。
4.血道转移:静脉内压力低且常无静脉瓣,故脱落的肿瘤细胞极易进入,随体腔压力与血流压力的改变而流动。腹内肿瘤可经门静脉系统转移到肝;因次消化道恶性肿瘤转移最早受累的是肝。四肢肉瘤可经体循环静脉系统转移至肺;肺癌可随动脉系统而至全身播散,到骨、脑等。乳癌可转移至锁骨上淋巴结,交界性肿瘤不出现转移。癌瘤广泛骨转移时可出现血钙升高。
关于肿瘤的转移错误的是
A.胃癌可转移至盆腔
B.乳癌可转移至锁骨上淋巴结
C.交界性肿瘤不出现转移
D.肝癌可出现脑转移
E.肺癌可出现骨转移
答案:D
[真题]25.恶性肿瘤种植性转移到盆腔,最多见的是
A.胃癌
B.肝癌
C.胰腺癌
D.胆管癌
E.胆囊癌
答案:A
1.因消化道恶性肿瘤转移最早受累的是
A.肺
B.肾
C.肝
D.脾
E.胰
答案:C
4.癌瘤广泛骨转移时可出现
A.血钙升高
B.血钙降低
C.血镁升高
D.血镁降低
E.血磷升高
答案:A
三、治疗原则
治疗方法有手术切除、化学治疗、放射治疗、中医药治疗及生物治疗等,根据肿瘤性质,发展程度和全身状态而定。
良性肿瘤及临界肿瘤以手术切除为主。
恶性肿瘤采用综合治疗方案:Ⅰ期者以手术治疗为主。Ⅱ期以局部治疗为主,原发肿瘤切除或放疗,并须包括转移灶的治疗,辅以有效的全身化疗。Ⅲ期者手术前、后及术中放疗或化疗。Ⅳ期者以全身治疗为主,辅以局部对症治疗。
(一)手术治疗
手术切除恶性肿瘤,仍然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1)根治手术
包括原发癌所在器官的部分或全部,连同周围一定范围的正常组织和区域淋巴结整块切除。有些乳癌应切除全乳腺、腋下、锁骨下淋巴结、胸大肌和胸小肌及乳房附近的软组织。
(2)扩大根治术
在原根治范围基础上适当切除附近器官及区域淋巴结。如在乳癌根治基础上扩大,包括内乳淋巴区淋巴结清扫。
(3)姑息手术
解除或缓解症状,减轻痛苦,改进生存质量,可争取综合治疗机会,从而延长生命。晚期胃癌伴幽门梗阻者行胃空肠吻合术,大肠癌伴肠梗阻时作肠造口术。
(4)其他
激光手术切割或激光气化疗。超声手术切割。冷冻手术。腔镜下的手术,作为一种微创手术,也广泛应用于肿瘤治疗。
(二)化学疗法
目前已能单独应用化疗治愈绒毛膜上皮癌、睾丸精原细胞瘤、Burkitt淋巴瘤、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等。对某些肿瘤可获得长期缓解,如颗粒细胞白血病、霍奇金病、肾母细胞瘤、乳癌等。
化疗药物只能杀灭一定百分比的肿瘤细胞。多类药物的合理应用是控制复发的可能途径。
[真题]26.能单独应用化疗治愈的肿瘤是
A.肾母细胞瘤
B.霍奇金病
C.绒毛膜上皮癌
D.颗粒细胞白血病
E.早期直肠癌
答案:C
1)化疗药物分类
(1)按作用原理分类
1)细胞毒素类药物:如环磷酰胺、氮芥、卡氮芥等。
2)抗代谢类药:如5-氟尿嘧啶、氨甲蝶呤、阿糖胞苷等。
3)抗生素类:如丝裂霉素、阿霉素(常引起心脏毒性)、争光霉素、更生霉素等。
4)生物碱类:长春新碱(常引起周围神经炎)、喜树碱、秋水仙碱等。
5)激素类:己烯雌酚、黄体酮、丙酸睾丸酮、甲状腺素、强的松及地塞米松等。
6)其他:不属于以上诸类的化疗药物,如甲基苄肼、顺铂、抗癌锑等。
([真题]27~28题共用备选答案)
A.卡铂
B.环磷酰胺
C.氟尿嘧啶
D.阿霉素
E.长春新碱
[真题]27.属于烷化剂抗癌药物是 答案:B
[真题]28.属于抗生素类抗癌药物是 答案:D
([真题]22~23题共用备选答案)
A.环磷酰胺
B.甲氨蝶呤
C.长春新碱
D.阿霉素
E.左旋门冬酰胺酶
[真题]22.常引起周围神经炎的化疗药是 答案:C
[真题]23.常引起心脏毒性的化疗药是 答案:D
(2)根据药物对细胞周期作用分类
1)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对增殖或非增殖细胞均有作用,如氮芥类及抗生素类。
2)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作用于细胞增殖的整个或大部分周期时相,如5-氟尿嘧啶等抗代谢类药物。
3)细胞周期时相特异药物:选择性作用于某一时相,如阿糖胞苷、羟基脲抑制S期,长春新碱对M期的抑制作用。
2)化疗给药方式
1.全身性用药:静脉点滴或注射、口服、肌肉注射等。
2.局部用药:肿瘤内注射、腔内注射、局部涂抹、动脉内灌注或局部灌流。
3.介入治疗:经动脉定位插管或栓塞加化疗。
化疗剂量与时间
1.大剂量冲击治疗量大,间隔时间长(如3~4周一次),毒性较著。
2.中剂量间断治疗为目前较常用者,每周1~2次,4~5周为一疗程。
3.小剂量维持每日或隔日一次。
4.联合用药为应用不同作用的类别药物,以提高疗效,减轻副反应,可同时投药或序贯投药。
3)化疗副反应
1.白细胞、血小板减少。
2.消化道反应:恶心、呕吐、腹泻、口腔溃疡等。
3.毛发脱落。
4.血尿。
5.免疫能力降低,容易并发细菌或真菌感染。
小编推荐:
医学教育考试网创建医学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