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都网校 > 关于文都网校

笔试考试

更多

2014年中医执业医师:针灸学历年考情30

小编推荐:

国家医学考试服务平台网上报名操作指南

2014年执业医师考试报考指南

2014年医师资格考试大纲完整版汇总

2014年执业医师考试复习计划--加强版

2014年执业医师常见问题解答

医学教育考试网创建医学交流群

 

  第三十单元 内科病证

  考情分析

 

中医执业

A1

A2

B1

中医执业助理

A1

A2

B1

考查要点

下列常见病的辨证、治法、处方、操作:中风、眩晕、面瘫、痿证、痫病、不寐、郁证、心悸、感冒、咳嗽、哮喘、呕吐、胃痛、泄泻、痢疾、便秘、阳痿、癃闭、消渴

0

2

2

下列常见病的辨证、治法、处方、操作:中风、眩晕、面瘫、不寐、感冒、哮喘、胃痛、呕吐、泄泻、便秘

0

9

1

  知识要点

  中风

  1.中经络

  治法:醒脑开窍,滋补肝肾,疏通经络。以手厥阴、督脉及足太阴经穴为主。

  处方:内关、水沟、三阴交、极泉、尺泽和委中。

  操作:内关用泻法;水沟用雀啄法,以眼球湿润为佳。

  2.中脏腑

  (1)闭证:

  治法:醒脑开窍,启闭固脱。以手厥阴经及督脉穴为主。

  处方:内关、水沟。

  操作:内关、水沟用泻法。

  (2)脱证:

  治法:回阳固脱。以任脉为主。

  操作:关元、神阙隔盐灸。

  眩晕

  1.虚证

  治法:益气养血,定眩。以足少阳经、督脉穴及相应背俞穴为主。

  处方:肝俞、足三里、风池、百会和肾俞。

  操作:风池用平补平泻法。其余用补法。

  2.实证

  治法:平肝化痰,定眩。以足少阳经、督脉及手足厥阴经穴为主。

  处方:风池、百会、内关和太冲。

  操作:毫针泻法。

  面瘫

  治法:以手足阳明经为主,手足少阳为辅。采取局部近取与循经远取相结合的方法。初起宜浅刺,1周后酌予平刺透穴或斜刺。

  处方:风池、翳风、颊车、地仓、合谷和太冲(助理2006) 。

  随证配穴:①鼻唇沟平坦:迎香、禾髎;②鼻中沟斜:水沟;③颏唇沟斜:承浆;④目不能合:阳白、攒竹或申脉、照海;⑤面颊板滞:四白、巨髎。根据麻痹部位,选取适当穴位分组轮换治疗。

  操作:平补平泻法。

  痿证

  治法:以取阳明经穴为主,上肢多取手阳明,下肢多取足阳明(参阅中风半身不遂治法)。属于肺热及湿热者,单针不灸,用泻法,或兼用皮肤针叩刺;肝、肾阴亏者,针用补法。

  处方:上肢取肩髃、曲池、合谷、颈胸部夹脊穴。下肢取髀关、梁丘、足三里、伏兔、三阴交、腰部夹脊穴。

  随证配穴:①肺热取尺泽、肺俞、大椎;②湿热取阴陵泉、脾俞;③肝肾阴亏取肝俞、肾俞、悬钟、阳陵泉。

  操作:毫针补法。

  痫证

  治法:醒脑息风,豁痰开窍。

  处方:①发作时:百会、人中、后溪、涌泉、内关;②间歇期:鸠尾、印堂、太冲、间使、丰隆。

  操作:毫针泻法。

  不寐

  治法:以养心安神为主,根据辨证选取所属经脉原穴或背俞穴,毫针刺用补法或平补平泻法,或针灸并用。

  处方:神门、照海、申脉、印堂、四神聪、安眠。

  随证配穴:①心脾亏损:心俞、厥阴俞、脾俞;②心肾不交:心俞、肾俞、太溪;③心胆虚怯:心俞、胆俞、大陵、丘墟;④肝阳上扰:肝俞、间使、太冲;⑤脾胃不和:胃俞、足三里。

  操作:毫针补法。

  郁证

  治法:调神理气,疏肝解郁。以督脉及手足厥阴、手少阴经穴为主。

  处方:水沟、内关、神门、太冲。

  随证配穴:①肝气郁结者,加曲泉、期门;②气郁化火者,加行间、侠溪。

  操作:①水沟用雀啄泻法,以眼球湿润为佳;②神门用平补平泻法;③内关、太冲用泻法。

  心悸

  治法:以手少阴、厥阴经穴为主,佐以背俞穴,毫针刺用平补平泻法。阳虚者可施灸法。

  处方:郄门、神门、厥阴俞、巨阙、内关。

  随证配穴:①心血不足:膈俞、脾俞、足三里;②痰火内动:尺泽、内关、丰隆;③水饮内停:脾俞、胃俞、三焦俞。

  操作:毫针平补平泻法。

  感冒

  1.风寒

  治法;取手太阴、阳明和足太阳经穴为主。毫针浅刺用泻法;体虚者用平补平泻,并可用灸。

  处方:列缺、风门、风池、合谷(助理2000)。

  操作:毫针泻法。

  2.风热

  治法:取手太阴、阳明、少阳经穴为主。毫针浅刺,用泻法。

  处方:大椎、曲池、合谷、鱼际、外关。

  操作:毫针泻法。

  咳嗽

  1.外感

  治法:取手太阴、手阳明经穴为主。毫针浅刺用泻法。风热可疾刺,风寒留针或针后在背部肺俞等穴拔罐。

  处方:肺俞、列缺、合谷。

  随证配穴:①咽喉肿痛:少商、尺泽;②发热:配大椎、外关。

  操作:毫针泻法。

  2.内伤

  (1)痰湿侵肺

  治法:取手足太阴经穴为主。毫针刺用平补平泻法或加灸。

  处方:肺俞、太渊、章门、太白、丰隆(助理2005)。

  操作:毫针泻法。

  (2)肝火烁肺

  治法:取手太阴、足厥阴经穴为主。针泻足厥阴经穴,平补平泻手太阴经穴,不灸。

  处方:肺俞、尺泽、阳陵泉、太冲。

  操作:毫针泻法。

  哮喘

  1.实证

  治法:取手太阴经穴为主。毫针刺用泻法,风寒可酌用灸法:痰热可兼取足阳明经穴,不宜灸。

  处方:膻中、列缺、肺俞、尺泽、定喘。

  随证配穴:①风寒:配风门;②痰热:配丰隆;③喘甚:配天突。

  操作:毫针泻法。

  2.虚证

  治法:调补肺肾之气为主,毫针刺,用补法,可酌用灸。

  处方:肺俞、膏肓、气海、肾俞、足三里、太渊、太溪。

  操作:毫针补法。

  呕吐

  治法:取足阳明经穴为主。寒证留针多灸,热证疾出不灸;肝气犯胃,泻足厥阴经穴,补足阳明经穴;中虚宜补脾气。

  处方:中脘、足三里、内关。

  随证配穴:①热吐:配合谷、金津、玉液;②寒吐:配上脘胃俞;③痰饮:配膻中、丰隆;④食积:配下脘、璇玑;⑤肝气:配阳陵泉、太冲;中虚:配脾俞、章门。

  操作:足三里平补平泻法;内关、中脘用泻法。

  胃痛

  1.肝气犯胃

  治法:取足厥阴、阳明经穴为主。毫针刺用泻法。

  处方:中脘、期门、内关、足三里和阳陵泉 (执业 2001/2006,助 2001/2003)。

  操作:毫针泻法。

  2.脾胃虚寒

  治法:去背俞、任脉经穴为主。毫针刺用补法,配合灸治。

  处方:脾俞、胃俞、中脘、内关、章门和足三里(助理2001) 。

  操作:毫针补法。

  泄泻

  1.急性泄泻

  治法:以疏调肠胃气机为主。偏寒者可留针,并用艾条或隔姜灸;偏热者针刺用泻法。

  处方:水分、天枢、上巨虚和阴陵泉。

  操作:毫针泻法。

  2.慢性泄泻

  治法:以健脾胃与温肾阳为主。针用补法,可灸。

  处方:脾俞、章门、中脘、天枢和足三里(助理 2000)。

  随证配穴:①肾泄:命门、关元;②脾虚:脾俞、胃俞、关元俞(助理2000)。

  操作:毫针泻法。

  痢疾

  治法:取手足阳明经穴为主。毫针刺用泻法,偏寒者加灸。久痢宜兼顾脾胃。

  处方:合谷、天枢、上巨虚、下脘、关元。

  随证配穴:①湿热痢:曲池、内庭;②寒湿痢:中脘、气海;③噤口痢:中脘、内关、内庭;④休息痢:脾俞、胃俞、关元、肾俞。

  操作:关元用平补平泻法;其余主穴用泻法。

  便秘

  治法:取大肠经俞、募穴及下合穴为主。实秘针用泻法,虚秘针用补法,寒秘可加灸。

  处方:水道、天枢、支沟、归来、丰隆。

  随证配穴:①热结:合谷、曲池;②气滞:中脘、行间;③气血虚弱:脾俞、胃俞;④寒秘:灸神阙、气海。

  癃闭

  1.虚证

  治法:以取足少阴经穴为主,辅以膀胱经背俞穴。毫针刺用补法,或用灸。

  处方:肾俞、三焦俞、气海、委阳、秩边、关元和脾俞(助理 2003)。

  操作:毫针补法。

  2.实证

  治法:以取足太阴经穴为主。毫针刺用泻法,不灸。

  处方:三阴交、阴陵泉、膀胱俞、中极和秩边。

  操作:毫针泻法。

  阳痿

  治法:以补益肾气为主。毫针刺用补法,或针灸并用。

  处方:肾俞、三阴交、关元。

  操作:毫针补法。

  消渴

  治法:清热润燥,养阴生津。以相应背俞穴及足少阴、足太阴经穴为主。

  处方:胰俞、脾俞、肺俞、肾俞、三阴交、太溪。

  随证配穴:①上消者加太渊;②中消者加内庭、地机;③下消者加复溜、太冲;④合并视物模糊者,加光明、头维、攒竹;⑤头晕者,加上星;⑥上肢疼痛或麻木者,加肩髎、曲池和合谷;⑦下肢疼痛或麻木者,加风市、阴市、阳陵泉和解溪;⑧皮肤瘙痒者,加风池、大椎、曲池、血海和照海。

  操作:①主穴用毫针补法或平补平泻法;②配穴按虚补实泻法操作。注意严格消毒,防止感染。2014年临床执业医师考试辅导班

为您服务

  • 网校咨询:400-011-8090
  • 售后客服:4000118090转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