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执业药师药物化学辅导:β–内酰胺抗生素
β–内酰胺抗生素
β-内酰胺环的作用
• 四元环张力较大:使化学性质不稳定,易发生开环导致失活,发挥生物活性的必需基团。
• β-内酰胺环开环:与细菌发生酰化作用抑制细菌的生长
药名 |
青霉素Benzylpenicillin苄青霉素,青霉素G(Penicillin G)盘尼西林 |
结构 化学名 |
(2S,5R,6R)-3, 3-二甲基-6-(2-苯乙酰氨基)-7-氧代-4-硫杂-1-氮杂双环[3.2.0]庚烷-2-甲酸
|
作用机制 |
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抑制粘肽转肽酶,不能进行转肽反应,阻碍细胞壁的形成,导致细菌死亡 G+的细胞壁粘肽含量比G-高,对G+的活性比较高 |
结构特点 |
母核由β-内酰胺环和五元的氢化噻唑环骈合而成;易受亲核或亲电试剂进攻,使β-内酰胺环破裂 |
性质 |
有机酸(pKa 2.65~2.70); 不溶于水,可溶于有机溶媒(醋酸丁酯)常用钠盐或钾盐; 水溶液在室温下易分解;用粉针,注射前新鲜配制 在强酸或氯化高汞作用下:裂解成青霉酸和青霉醛酸(不稳定,释放出CO2,生成青霉醛) 在稀酸中:发生分子内重排生成青霉二酸 在碱性或酶中:生成青霉酸—>青霉噻唑酸—>青霉醛、青霉胺 在胺和醇中:生成青霉胺或青霉酯 |
吸收与代谢 |
不能经口服给药——胃酸导致β-内酰胺环开环和侧链水解,失去活性。只能注射给药 注射给药后,能被快速吸收,以游离酸的形式经肾脏排出 延长作用时间的方法 与丙磺舒合用:降低Benzylpenicillin的排泄速度 制成难溶性盐:维持血中有效浓度有较长的时间(普鲁卡因青霉素) 羧基酯化:在体内缓慢释放Benzylpenicillin |
临床应用 |
用于G+引起的全身或严重的局部感染,如链球菌、葡萄球菌、肺炎球菌等 |
其他 |
过敏反应——过敏原:①外源性过敏原--蛋白多肽类杂质,生物合成时带入(残留量);②内源性过敏原--高分子聚合物,可能来自于生产,贮存和使用过程;③β-内酰胺环开环、聚合。 交叉过敏 |
构效关系 |
|
半合成青霉素 |
耐酸青霉素:青霉素V; 耐酶青霉素:苯唑西林钠; 广谱青霉素:阿莫西林 |
头孢菌素C Cephalosporins
结构特点——母核(四元的β−内酰胺环并合六元的氢化噻嗪环); 7-NH2侧链(α-氨基己二酸单酰胺)
稳定性:比Penicillins更稳定——“四元环骈六元环”的环张力较小;C2,C3的双键可与N-1的未共用电子对共轭
药名 |
头孢氨苄Cefalexin 头孢力新/先锋霉素IV 第一代 |
结构 化学名 |
(6R,7R)-3-甲基-7-[(R)-2-氨基-2-苯乙酰氨基]-8-氧代-5-硫杂-1-氮杂双环[4.2.0]辛-2-烯-2-甲酸一水合物
|
临床应用 |
对G+效果较好,对G-效果差。用于敏感菌所致感染的治疗,呼吸道、泌尿道、皮肤和软组织、生殖器官等部位 |
构效关系 |
|
改造 |
C-3位的改造得到一系列含7-位苯甘氨酰基的半合成衍生物,使口服吸收更好,对一些G-活性更强 |
|
过敏反应,比Penicillins过敏反应发生率低 不引起交叉过敏反应——没有共同的抗原簇、β−内酰胺环开裂后不能形成稳定的头孢噻嗪基(生成以侧链(R)为主的各异的抗原簇) |
头孢噻肟钠 第三代
(6R,7R)-3-[(乙酰氧基)甲基]-7-[(2-氨基-4-噻唑基)-(甲氧亚氨基)乙酰氨基]-8-氧代-5-硫杂-1-氮杂双环[4.2.0]辛-2-烯-2-甲酸盐
在光照条件下,顺式异构体向反式异构体转化,需避光保存
药名 |
克拉维酸钾Clavulanate Potassium 棒酸 |
结构 化学名 |
(Z)-(2S,5R)-3-(2-羟亚乙基)-7-氧代-4-氧杂-1-氮杂双环[3.2.0]庚烷-2-羧酸钾 |
|
非经典β-内酰胺抗生素 、 第一个用于临床的β−内酰胺酶抑制剂 对阿莫西林、头孢羟氨苄有增效作用 |
结构特点 |
由β-内酰胺和氢化异噁唑骈合 在氢化异噁唑氧原子的旁边有一个sp2杂化的碳原子,形成乙烯基醚结构 C-6 无酰胺侧链存在 |
单环β-内酰胺类抗生素:氨曲南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