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都网校 > 关于文都网校

专业知识二

更多

2014执业中药师中药化学辅导: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与分离3

  2014执业中药师中药化学辅导: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与分离3

  2.利用两种以上不同溶剂的极性和溶解性差异进行分离

  在溶液中加入另一种溶剂以改变混合物的极性,使一部分物质沉淀析出,从而实现分离。

  水提醇沉法:在药材浓缩的水提液中加入数倍量的乙醇稀释。(沉淀除去多糖、蛋白质等水溶性杂质。)

  醇提水沉法:在药材浓缩的水提液中加入数倍量的乙醇稀释。(沉淀除去树脂、叶绿素等水不溶性杂质。)

  另:醇/醚法、醇/丙酮法。(可使皂苷沉淀析出,而脂溶性的树脂等杂质留在母液中)

  3.利用酸碱性(不同)进行分离

  对酸性、碱性或两性有机化合物来说,加入酸、碱以调节溶液的pH,改变分子的存在状态,从而改变溶解度实现分离。

  酸提碱沉:生物碱等碱性成分。

  碱提酸沉:黄酮、蒽醌类等酸性成分。

  内酯或内酰胺结构的成分可被皂化溶于水,借此与其他难溶于水的成分分离。

  4.利用沉淀试剂进行分离

  酸性或碱性化合物可通过加入某种沉淀试剂,使之生成水不溶性的盐类等沉淀析出。

  酸性化合物 + 钙盐、钡盐、铅盐 → 沉淀 → H2S气体 → 纯品

  碱性化合物 + 苦味酸盐、苦酮酸盐等(有机酸盐)→ 先加入无机酸,再碱化 → 纯品

  磷钼酸盐、磷钨酸盐、雷氏铵盐等(无机酸盐)

  (二)根据物质在两相溶剂中的分配比(分配系数)不同进行分离

  常见的方法有简单的液-液萃取法和液-液分配色谱(LC或LLC)等。

  液—液萃取法的原理:

  1.分配系数K值

  溶质在任意不相混溶的两溶剂中的分配系数K:

  K=CU/CL

  K:分配系数;CU:溶质在上相溶剂中的浓度;CL:溶质在下相溶剂中的浓度

  (K在一定的温度及压力下为一常数)

  例:假定A、B两种溶质用三氯甲烷及水进行分配,A、B均为1.0g,KA=10,KB=0.1,两相溶剂体积比VCHCl3/VH2O=1,则一次振摇分配平衡后:

  水的密度小于三氯甲烷,故水为上相,三氯甲烷为下相

  A:KA=CH20/CCHCl3=10

  则90%以上的溶质A将分配到水中,不到10%分配到三氯甲烷中

  B:KB=CH20/CCHCl3=0.1

  则不到10%的溶质B将分配到水中,90%以上的分配到三氯甲烷中

  2.分离因子

  分离因子β表示分离的难易

  β=KA/KB(注:KA﹥KB)

  分离难易判定:

  β≥100,仅作一次简单萃取就可实现基本分离(如上例);

  100>β≥10,通常需萃取10~12次;

  β≤2,需萃取100次以上;

  β≌1,即KA/KB≌1,则无法分离

  3.分配比与pH

  以酸性物质(HA)为例,其在水中的解离平衡及解离常数K可用下式表示:

  酸性越强,Ka越大,pKa值越小。

  碱性越强,Ka越小,pKa值越大。

  通常酚类化合物的pKa值一般为9.2~10.8,羧酸类化合物的pKa值约为5

  若使该酸性物质完全解离,即使HA均转变为A-,则pH ≌ pKa+2

  若使该酸性物质完全游离,即使A-均转变为HA,则pH ≌ pKa-2

  (游离型极性小,易溶于小极性的有机溶剂;解离型极性大,易溶于水或亲水性有机溶剂)

  ①若pH﹤3(酸性条件)

  酸性物质游离态(HA),极性小

  碱性物质则呈离状态(BH+),极性大

  ②若pH﹥12(碱性条件)

  酸性物质解离形式(A-),极性大

  碱性物质游离状态(B),极性小

  4.液-液萃取与纸色谱

  5.液-液分配柱色谱

  将两相中的一相涂覆在硅胶等多孔载体上作为固定相,填充在色谱管中,然后加入与固定相不相混溶的另一相溶剂作为流动相来冲洗色谱柱。

  常用载体:硅胶、硅藻土及纤维素粉等。

  常用反相硅胶填料有:RP-2(-C2H5)、RP-8(-C8H17)、RP-18(-C18H37)

  (1)正相色谱:固定性极性 > 流动相极性

  被分离物质极性越大(亲水性越强),越不易洗脱。

  固定相:强极性溶剂,如水、缓冲溶液等。

  流动相:弱极性有机溶剂,三氯甲烷、乙酸乙酯、丁醇等。

  适用物质:水溶性或极性较大的成分,如生物碱、苷类、糖类、有机酸等化合物。

  (2)反相色谱:固定性极性 < 流动相极性

  被分离物质极性越小(亲脂性越强),越不易洗脱。

  固定相:可用石蜡油。

  流动相:水或甲醇等强极性溶剂适用物质:脂溶性化合物,如高级脂肪酸、油脂、游离甾体等。

  (3)加压液相柱色谱(了解,不做重点掌握)

  载体:多为颗粒直径较小、机械强度及比表面积均大的球形硅胶微粒,如Zipax类薄壳型或表面多孔型硅球以及Zorbax类全多孔硅胶微球。

  快速色谱(flash chromatography,约2.02×105Pa)、低压液相色谱(LPLC,<5.05×105 Pa)、 中压液相色谱(MPLC,5.05×105~20.2×105Pa)及高压液相色谱(HPLC,>20.2×105Pa)等。

  各种加压液相柱色谱的大体分离规模

  (三)根据物质的吸附性差别进行分离

  物理吸附:靠分子间力吸附。无选择性,吸附与解吸附过程可逆,快速。

  如硅胶、氧化铝、活性炭吸附。

  化学吸附:靠化学反应吸附。有选择性,吸附牢固,部分不可逆。

  如碱性氧化铝吸附黄酮等酚酸性物质。

  半化学吸附:介于物理吸附与化学吸附之间,力量较弱。

  如聚酰胺对黄酮类、醌类等化合物之间的氢键吸附。

  1.物理吸附规律——极性相似者易于吸附

  硅胶、氧化铝为极性吸附剂,特点:

  (1)对极性物质具有较强的亲和能力。故同为溶质,极性强者将被优先吸附。

  (2)溶剂极性越弱,则吸附剂对溶质将表现出越强的吸附能力;溶剂极性增强,则吸附剂对溶质的吸附能力即随之减弱。

  (3)溶质即使被硅胶、氧化铝吸附,但一旦加入极性较强的溶剂时,又可被后者置换洗脱下来。

  活性炭因为是非极性吸附剂,故与硅胶、氧化铝相反,特点为:

  (1)对非极性物质具有较强的亲和能力, 在水中对溶质表现出强的吸附能力。

  (2)溶剂极性降低,则 活性炭对溶质的吸附能力也随之降低。故从活性炭上洗脱被吸附物质时,洗脱溶剂的洗脱能力将随溶剂极性的降低而增强。

  2.极性及其强弱判断

  所谓极性乃是一种抽象概念,用以表示分子中电荷不对称(assymmetry)的程度,并大体上与偶极矩(dipole moment)、极化度(polarizability)及介电常数(dielectrie constant)等概念相对应。

  (1)化合物结构中官能团的极性强弱:

  官能团的极性

  (2)含官能团的种类、 数目及排列方式等综合因素对化合物极性的影响

  ①化合物中所含正电或负电等电性基团越多,极性越强(如氨基酸强极性)。

  ②化合物所含的极性基团数目越多,极性越强(葡萄糖极性强于鼠李糖)。

  ③所含极性基团相同时,非极性基团越多,极性越弱(如高级脂肪酸极性弱)。

  ④酸、碱及两性化合物,游离型极性弱,解离型极性强,存在状态可随pH改变。

  (3)化合物极性与介电常数

  化合物极性大体可依据介电常数(ε)的大小判断,ε越大,极性越强。

  3.简单吸附法的应用

  (1)用于化合物的精制:结晶与重结晶过程中加入活性炭脱色、脱臭。

  注意:有时拟除去的色素不一定是亲脂性的,故活性炭脱色不一定总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一般须根据预试结果先判断色素的类型,再决定选用什么吸附剂处理为宜。

  (2)用于化合物的浓缩:如活性炭吸附浓缩一叶萩碱。

  4.吸附柱色谱法用于物质的分离

  (1)吸附剂及用量

  主要吸附剂:硅胶、氧化铝。

  用量:一般为样品量的30~60倍。

  样品极性较小、难以分离者,吸附剂用量可适当提高至样品量的l00~200倍。

  规格:通常为100目左右。

  如采用加压柱色谱,还可以采用更细的颗粒,或甚至直接采用薄层色谱用规格。

  (2)拌样及装样

  硅胶、氧化铝吸附柱色谱,应尽可能选用极性小的溶剂装柱和溶解样品,以利样品在吸附剂柱上形成狭窄的原始谱带。

  如样品在所选装柱溶剂中不易溶解,则可将样品用少量极性稍大溶剂溶解后,再用少量吸附剂拌匀,并在60℃下加热挥尽溶剂,置P205真空干燥器中减压干燥、研粉后再小心铺在吸附剂柱上。

  (3)洗脱

  洗脱溶剂宜逐步增加,但跳跃不能太大。实践中多用混合溶剂,并通过巧妙调节比例以改变极性,达到梯度洗脱分离物质的目的。

  注意:一般,混合溶剂中强极性溶剂的影响比较突出,故不可随意将极性差别很大的两种溶剂混合在一起使用。实验室中最常应用的混合溶剂组合如表所示:

  吸附柱色谱常用混合洗脱溶剂

  (4)添加溶剂的选择

  分离酸性物质:选用硅胶(显酸性),洗脱溶剂加入适量乙酸,防止拖尾。

  分离碱性物质:选用氧化铝(显弱碱性),洗脱溶剂加入适量氨、吡啶、二乙胺,防止拖尾。

  (5)洗脱剂的选择与优化

  通过薄层色谱法(TLC)进行筛选

  一般TLC展开时使组分Rf值达到0.2~O.3的溶剂系统可选用为柱色谱分离该相应组分的最佳溶剂系统。

  5.聚酰胺吸附色谱

  基本原理:氢键吸附。

  适用化合物类型:酚类、醌类、黄酮类。

  (1)聚酰胺的性质及吸附原理

  性质:

  商品聚酰胺均为高分子聚合物质,不溶于水、甲醇、乙醇、乙醚、三氯甲烷及丙酮等常用有机溶剂。

  对碱较稳定,对酸尤其是无机酸稳定性较差,可溶于浓盐酸、冰乙酸及甲酸。

  聚酰胺色谱的分离机理:一般认为是“氢键吸附”,即聚酰胺的吸附作用是通过其酰胺羰基与酚类、黄酮类化合物的酚羟基,或酰胺键上的游离胺基与醌类、脂肪羧酸上的羰基形成氢键缔合而产生吸附。至于吸附强弱则取决于各种化合物与之形成氢键缔合的能力。

  氢键:氢原子与电负性的原子X共价结合时,共用的电子对强烈地偏向X的一边,使氢原子带有部分正电荷,能再与另一个电负性高而半径较小的原子Y结合,形成的X—H┅Y型的键。

  X、Y为氧(O)、氮(N)、氟(F)等电负性较大,且半径较小的原子。

  吸附强弱通常在含水溶剂中大致有下列规律:

  ①形成氢键的基团数目越多,则吸附能力越强

  ②成键位置对吸附力也有影响。易形成分子内氢键者,其在聚酰胺上的吸附即相应减弱。如:

  ③分子中芳香化程度高者,则吸附性增强;反之,则减弱。如:

  ④洗脱溶剂的影响

  洗脱能力由弱到强的顺序为:

  水<甲醇或乙醇(浓度由低到高)<丙酮<稀氢氧化钠水溶液或氨水<甲酰胺<二甲基甲酰胺(DMF)<尿素水溶液

  (2)聚酰胺色谱的应用

  ①对酚类、黄酮类等含酚羟基化合物可逆吸附,分离效果好,吸附容量大,适于制备分离。

  ②可用于生物碱、萜类、甾体、糖类、氨基酸等其他极性与非极性化合物的分离。

  ③对鞣质的吸附特强,近乎不可逆,故用于植物粗提取物的脱鞣处理。

  6.大孔吸附树脂

  性质:一般为白色球形颗粒状,通常分为非极性和极性两类,对酸、碱均稳定。

  优势:

  ①操作简便,树脂可再生;

  ②可重复操作,产品质量稳定,收率恒定;

  ③既能选择性吸附,又便于溶媒洗脱,且不受无机盐干扰;

  ④一般不用有机溶媒,既保持传统的中医理论用药特色,又最大限度的保留了其有效成分。

  (1)吸附原理:

  ①选择性吸附(由于范德华引力或产生氢键的结果)

  ②分子筛性能(由其本身的多孔性网状结构决定)

  (2)影响吸附的因素:

  ①大孔树脂本身的性质(比表面积、表面电性、极性、能否形成氢键等)。

  ②洗脱溶剂的性质(极性、酸碱性)。

  ③被分离化合物的性质(分子量、极性、能否形成氢键)。

  注:大孔树脂的色谱行为具有反相的性质,被分离物质的极性越大,其Rf值越大,越容易洗脱。

  (3)大孔吸附树脂的应用:

  主要用于天然化合物的分离和富集

  预处理方法:用高浓度乙醇湿法装柱,继续用乙醇在柱上流动清洗,不时检查流出的乙醇液,至流出的乙醇液与水混合不呈现白色乳浊现象,然后以大量的蒸馏水洗去乙醇即可。

  (4)洗脱液的选择:

  洗脱液可选择水、甲醇、乙醇、丙酮、不同浓度的酸碱液等。

  一般方法如下:

  ①用适量水洗,洗下单糖、鞣质、低聚糖、多糖等极性物质,用薄层色谱检识,防止极性大的皂苷被洗下;

  ②7O%乙醇洗,洗脱液中主要为皂苷,但也含有酚性物质、糖类及少量黄酮,实验证明30%乙醇不会洗下大量的黄酮类化合物;

  ③3%~5%碱溶液洗,可洗下黄酮、有机酸、酚性物质和氨基酸;

  ④10%酸溶液洗,可洗下生物碱、氨基酸;

  ⑤丙酮洗,可洗下中性亲脂性成分

  注:研究表明,对吸附量真正起作用的是体积比表面积,即每毫升湿树脂所具有的比表面积。

  (5)大孔树脂应用的安全性问题:

  规格影响中药提取液的质量

  大孔吸附树脂规格内容包括:

  名称、牌(型)号、结构(包括交联剂)、外观、极性,以及粒径范围、含水量、湿密度(真密度、视密度)、干密度(表观密度、骨架密度)、比表面、平均孔径、孔隙率、孔容等物理常数;

  此外还有未聚合单体、交联剂、致孔剂等添加剂残留量限度等参数。

  练习题

  最佳选择题

  大孔吸附树脂吸附的物质用水充分洗脱后,再用丙酮洗脱,被丙酮洗下的物质是

  A.单糖

  B.鞣质

  C.多糖

  D.中性亲脂性成分

  E.氨基酸

  【正确答案】D

   小编推荐:

   2014年执业药师报考指南 

   2014年执业药师考试大纲汇总

   2015年执业药师报名条件及考纲新政策

   2014执业药师考试大纲药事管理与法规科目内容调整通知

   文都独家整理2014执业药师药事管理与法规新增知识点具体内容

为您服务

  • 网校咨询:400-011-8090
  • 售后客服:4000118090转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