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考试英语考试大纲的规定,考研翻译属于阅读理解的一部分,其命题形式是英译汉,“主要考查学生准确理解概念或结构较复杂的英语文字材料的能力。要求考生阅读一篇约400词的文章,并将其中5个划线部分(约150词)译成汉语,要求译文准确、完整、通顺”。翻译部分的总分值为10分(每题2分),占全部试卷的10%。
由此可见,英译汉翻译部分旨在测试考生根据上下文准确理解英语句子的能力,其五个划线句子难度较大,要么概念抽象,要么结构复杂,或者兼而有之,因此对考生英文句子的理解能力要求很高。与此同时,作为英译汉,还考查考生将英语句子准确转换成汉语的能力,因此考生还需具备较好的汉语表达能力。综合以上分析可知,考研翻译部分的总体要求应该是“译文准确、完整、通顺”,译文必须在完整而准确表达原文内容的基础上符合汉语的表达规范,没有逻辑错误、语言歧义、晦涩难懂等现象。
纵观近几年的翻译考题,翻译考点比较稳定,主要考查点包括:各类从句(定语从句、名词性从句、状语从句)、被动语态、代词指代、比较结构、分隔结构、根据上下文选择词义。这些考点仍是2011届考生需要学习和把握的重点。《考研英语高分策略——翻译与句型结构专项特训》一书中便有对这些知识点、语法点及翻译难点的详细解读。
从考研翻译的考查趋势看,语法现象的考查有所降低,考题难度在逐步加大,主要体现在句子的复杂程度以及词义的选择与引申。
鉴于考研翻译命题的特点,我们把翻译过程归纳为两个阶段:阅读理解和转化表达。因此建议考生在今后的翻译复习中一方面要提高阅读能力,增强自己对英语文章内容的理解力;另一方面,还要注意练习将英文转化成汉语的能力。很多考生在做翻译题时都有这样的感觉,即明白句子是什么意思,可就是不会用汉语表达。这是不懂翻译技巧,同时缺乏翻译训练的结果。因此建议考生一定要对翻译进行专项训练,从中掌握规律与方法。
(一)阅读理解阶段
翻译时的阅读理解不同于一般做题时的阅读理解。这种阅读理解过程是双向的:既要考虑整体(文章的语言风格、篇章结构等),也要考虑局部(词语的翻译、句序的调整等);既要用源语言思考,又要用目标语言思考,其阅读理解的深度、复杂过程及所耗费的精力都要远远超过一半的阅读理解甚至自我创作。
一般而言,翻译时的阅读理解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考虑:
1.文化背景和写作风格
阅读时,首先要对原文的文化背景和写作风格有一个总体的认识。与原文相关的背景知识、写作风格和文章体裁等非语言环境是正确理解原文的总体依据,掌握这些知识有助于深刻地了解原文的主题思想和确定译文的表达风格,有助于更好地确定译文之间的逻辑关系和词汇的意义。例如:散文的语言要追求含蓄的美,实用文体的语言则要追求严肃的美;译文既要保留原作的风格和文化背景,又要竭力采用读者所熟悉并能够充分理解的目标语言的风格;等等。特别地,在翻译一些涉及文化背景的谚语和俚语时,尤其要注意两种语言之间文化的差异。例如:God helps whose who help themselves.本句的意思在汉语中有同样对应的词语,意思也很接近,可以直译成“天助自助者”。但是,同样的谚语,有时却需要根据具体语境译成不同的汉语,如“reap what one has sown”,可以译为:自食其果、种瓜得瓜、咎由自取、命该如此、自掘坟墓等等。
2.上下文的语境
上下文的语境,主要是指一篇文章自身内部的上下文之间的关系。比如,一个词的上下文就是与它相邻的词语、所在的句子、所在的段落、所在的章节甚至整篇文章。有时候,脱离上下文的语境是很难正确理解原文的。例如:
She didn’t marry him because he was rich.
该句话中,由于not的否定范围不确定,既可理解为是否定marry, 也可理解为是否定because从句,所以就产生了歧义:到底是“因为男方有钱而没有娶她”呢,还是“她不是因为男方有钱才嫁给他”呢?单凭这句话本身是很难确定其真正意思的。要正确理解,只有靠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确定了。
3.逻辑关系
逻辑关系不仅指单纯的语言逻辑(语法等),而且还包括作者的思维逻辑和形式逻辑等。对原文逻辑关系的正确理解,不仅有利于我们充分理解原文,也能帮助我们解决转化表达时遇到的种种问题。对原文逻辑关系的正确理解,是达到翻译标准的关键所在。例如:and是英语中最常见的表示“并列”关系的连词,但是and还可以表示“转折、递进”等逻辑关系,翻译时需要运用语法知识并结合上下文的逻辑关系和作者的意图来具体确定。例如:
【例1】I must see her and not betray my true feeling. (表转折)
【译文】我必须去见她,但不能暴露自己真实的感情。
【例2】I must not stay here and do nothing. (表递进)
【译文】我不应该呆在这里,无所事事。
4.语义
语义,既指词语本身的基本含义,也指词语的语境含义,是翻译的最基本单位。在翻译中,前者是基本,后者是重点。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含义会不尽相同,有时甚至会截然相反。因此,要尽量把握源语言的全部意义,这是正确表达的基础。
首先,要掌握其基本的含义和相关含义。众所周知,好多词语本身就是多义词,英语更是如此。例如:reputation既可指好名声,也可指坏名声;luck既可指好运气,也可指坏运气。
其次,要了解历史演变、文化进步、社会进步等对词语意义的影响。在英语中,每年都会有大量的新词出现,或者旧词演变出新意。例如: Phelpsian,是一个2008年杜撰的新词,意思是“如游泳运动员迈克尔·菲尔普斯般优秀(注:菲尔普斯在2008年夏季奥运会中夺得8金并创造了7项世界纪录)。”
再次,要注意词语相互搭配、逻辑关系以及上下文关系。例如:raw 用作adj.,表示“未加工的,处于自然状态的”,但在具体的搭配中,却不能一味地全部如此翻译,需做一些引申:raw material (原材料)、raw silk (生丝)、a raw recruit(新兵)、a raw wound (露出肉的伤口)。
(二)转化表达阶段
转化表达,就是要在正确理解源语言的基础上,忠实而通顺地用目标语言把源语言的思想内容和风格笔调等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阅读理解是转化表达的基础,但理解正确并不一定就能做到表达正确。许多考生反映,有时对原文理解之后还不知道如何用汉语表达,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因为在表达上还存在着许多具体的方法和技巧。除了需要正确理解源语言之外,转化表达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译者对目标语言的驾驭能力,译者对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转化能力,译者对与目标语言和源语言相关的历史、文化等因素的理解,等等。但是,无论译者自身的水平如何,在转化表达时都应该尽量遵守以下两个原则:“忠实与通顺”的翻译标准和“整体与局部”的思维方法。
首先,译文必须要“忠实与通顺”。在转化表达时,尽管译者可以根据自身的素质采取一定的翻译技巧,但是最终的译文必须是“忠实而通顺”的,否则就失去了翻译的意义。其次,要注意译文“整体和局部”之间的关系,要做到“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转化表达同阅读理解一样,也是一个从整体到局部且互相渗透的反复过程。所以,在转化表达时,要兼顾这两个方面,用整体思想来指导局部细节的处理,通过恰当的细节处理来完善整体。
在考研翻译转化表达的具体过程中,建议考生以单句为基础,将复杂句子结构中的各个单句先直译出来,然后再对直译的结果进行加工润色;在理清原文逻辑关系和意义的基础上,根据汉语的表达习惯,用既符合原文的意义又符合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子表达出来;最后还要从全文出发,对各句依次校对和润色,确保自己理解的内容能很有把握地得到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