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外科主治医师辅导:烧伤营养治疗
烧伤营养治疗
烧伤后,机体对能量和蛋白质等营养素的需要量显著增加,如不加强合理的营养治疗,会导致感染等合并症,影响预后。
(一)能量
烧伤后机体产热和耗氧量增加,能量需要量远高于正常状态,烧伤面积达50%以上患者的每日能量需要可按以下公式计算:
成人能量需要量(kJ)=105×体重(kg)+167×烧伤面积(%)
8岁以下儿童能量需要量(kJ)=251×体重(kg)+146×烧伤面积(%)
能氮比以628~837kJ(150~200kcal):1g氮为宜。
(二)蛋白质
烧伤后的不同时期,机体对蛋白质的需要量有很大差异。烧伤后 7~16天时蛋白质需要量最多,每日为(3.20~3.94)g/kg。分解代谢旺盛期,患者对蛋白质的需要量很大,应供给充足,宜占总能量的20%左右。成年烧伤患者每日蛋白质摄入量应达到120~200g,优质蛋白质应占70%以上。烧伤患者的蛋白质需要量计算公式如下:
成人蛋白质需要量(g)=1.0×体重(kg)+3.0×烧伤面积(%)
儿童蛋白质需要量(g)=3.0×体重(kg)+1.0×烧伤面积(%)
合并肾功能不全、消化功能严重紊乱,以及血液中尿素氮异常升高时,应适当减少蛋白质供给量。
另外,某些氨基酸具有特殊作用,也应适量补充。谷氨酰胺是应激状态下小肠粘膜的唯一能量来源,对于维持胃肠道粘膜完整性及其正常功能、预防肠源性感染具有重要作用。蛋氨酸可转变为半胱氨酸而具有解毒作用,可保护肝脏。蛋氨酸的甲基可用于合成胆碱,有抗脂肪肝作用。色氨酸、苏氨酸、胱氨酸和赖氨酸也都有抗脂肪肝作用。精氨酸代谢后在肠道内产生较多的氮气,可抑制肠道细菌的生长繁殖,预防患者发生肠源性感染。最近的研究认为,使用高浓度支链氨基酸溶液可改善能量供应不足,减轻分解代谢反应,促进蛋白质合成,恢复免疫功能。
(三)碳水化合物
碳水化合物是能量最丰富的来源,还具有保护肝肾功能、预防代谢性酸中毒和减缓脱水的作用。每日应供给碳水化合物400~600g。
(四)脂肪
供给脂肪要选择含必需脂肪酸、磷脂丰富的食物,如大豆制品和鸡蛋等,以满足组织细胞再生的需要。每日脂肪供给量可占总能量的20%~30%。成年患者每日供给量通常按2g/kg计,重度烧伤者增至(3~4)g/kg。合并胃肠功能紊乱及肝脏损害时,需适当减少脂肪供给量。
(五)维生素
维生素的需要量,约为正常供给量的10倍,烧伤面积越大、程度越重,需要量越多,具体量见表22-4-1。
表22-4-1 烧伤患者的每日主要维生素需要量
烧伤面积 |
VitA(IU) |
VitB1(mg) |
VitB2(mg) |
VitB6(mg) |
VitC(mg) |
<30% |
10 |
30 |
20 |
2 |
300 |
30%~50% |
20 |
60 |
40 |
4 |
600 |
>50% |
30 |
90 |
60 |
6 |
900 |
引自:《烧伤治疗学》,黎鳌主编,1999年
(六)矿物质
1. 钠 血清钠在烧伤后常出现波动,休克期钠离子浓度下降,以后逐渐升高,伤后10天左右达到平衡。但也有患者在合并高渗性脱水或败血症时,出现高钠血症。对于发生水肿和肾功能障碍者,需限制钠盐。
2. 钾 在烧伤早期血钾升高,但在整个烧伤病程中,由于尿中和创面渗出液均丢失钾,故较多出现低钾血症,常与负氮平衡同时存在。在供给大量蛋白质的同时需补充钾,以促进机体对氮的有效利用。每供给1g氮,应同时补充195~234mg(5~6mmol)钾。
3. 锌 机体含锌总量的大约20%分布在皮肤,多与蛋白质结合。烧伤时皮肤损害不仅直接丢失锌,蛋白质分解代谢也丢失锌。烧伤后尿锌排出量增加,甚至可持续2个月。口服硫酸锌可提高血清锌水平,缩短创面愈合时间,锌对创伤愈合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口服补锌量一般应达到正常人推荐量的10倍。
4. 磷 磷可使二磷酸腺苷进一步磷酸化为三磷酸腺苷,对能量代谢很重要。血清磷降低时,应立即补充。
另外,对镁、铁、铜、碘等容易缺乏的元素也应及时补充。
(七)水
烧伤早期,大量水分从创面丢失,约为正常皮肤水分丢失量的4倍。长期发烧进一步增加水分丢失。对于严重烧伤患者,每日应供给2500~3500ml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