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中医内科学模拟试题
五、名词解释
1、气瘿:
2、治痿独取阳明:
3、口僻:
4、着痹:
5、肺痈:
六、问答题
1、如何鉴别内伤发热和外感发热?
2、如何鉴别阳黄与阴黄?
答案:
五、名词解释:
1、气瘿:是指由于素体阴虚,肝郁化火,气滞痰结气致,以汗多心悸,易饥消瘦,气指震颤,急躁易怒,眼球外突及颈前肿大为特征的病征。
2、治痿独取阳明:出自《内经》,是治疗痿病的一种方法。其含义有二:一则补益后天,即益胃养阴,健脾益气;二则清阳明之热邪。
3、口僻:以口眼蜗斜,口角流涎,言语不清为主症,常伴外感表证或耳背疼痛,多由正气不足,风邪入中经络,气血痹阻所致。
4、着痹:是痹证的一种。由于外感风寒湿邪,而湿邪偏盛,湿性粘滞重着,使肌肤、关节麻木、重着,痛有定处。
5、肺痈:是指由于热毒血瘀,壅滞于肺,以致肺叶生疮,形成脓疡的一种病症。临床表现以咳嗽,胸痛,发热,咯吐腥臭浊痰,甚则脓血相兼为主要特征。
六、问答题:
1、外感发热与内伤发热在病因、病程、主要症状、伴随症状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区别。
内伤发热: 由内伤病因所, 病程较长,起病缓慢, 以低热者多见,或有自觉发热而体温不高者,多无恶寒,常伴有内伤症状,如属实证,可见瘀血、气滞、痰湿的表现,如属虚证,则伴脏腑气血阴阳不足之象, 且以虚证为多。
外感发热: 由外感六淫或疫毒致病, 病程相对较短,起病较急, 常为高热,伴有恶寒、鼻塞流涕、身痛、咳嗽、脉浮等外感症状, 且以实证为主。
2、阳黄:
多由湿热之邪所致, 其黄色泽鲜明如橘, 伴发热、小便短赤、大便燥结,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阴黄: 由脾胃虚寒、寒湿内阻,或肝郁血瘀所致, 其色虽黄,但色泽晦暗, 伴脘腹痞闷、畏寒神疲、气短乏力,舌淡白,苔白腻,脉濡缓,或舌质紫暗有瘀斑,脉弦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