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都网校 > 关于文都网校

笔试考试

更多

临床助理微生物讲义:螺旋体

第21单元  螺旋体

重点提示

    本单元2000~2009年约考过3题,其中钧端螺旋体所致疾病1题;梅毒螺旋体所致疾病2题。

    考生应重点掌握钩端螺旋体所致钩体病的临床表现及对钩体病的一些诊断方法,以及梅毒螺旋体伯氏疏螺旋体、回归热疏螺旋体和奋森疏螺旋体的所致疾病。

    熟悉伯氏疏螺旋体的形态染色以及梅毒的一些临床表现、临床诊断方法。

考点串讲

一、钩端螺旋体

(一)生物学性状

1.形态染色  螺旋细密而规则,一端或两端呈钩状。镀银染色法呈棕褐色。

2.培养特性  常用Korthof培养基,生长缓慢。

(二)所致疾病

主要是钩体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病。

1.传染源  鼠类和猪。

   2. 临床表现  轻者仅出现轻微的自限性发热;重者可出现黄疸、出血、DIC,甚至死亡(2001)。临床上根据损伤脏器不同分为肺出血型、流感伤寒型等。

    (三)防治原则

    1.消灭传染源  切断传播途径(防鼠、灭鼠及对家畜的管理)。

    2.易感人群疫苗接种

    (1)钩体多价全细胞死疫苗。

    (2)钩体外膜疫苗。

    3.治疗  膏霉素、庆大霉素、强力霉素等。部分患者使用青霉素后出现赫氏反应。

    二、密螺旋体

    主要致病种类为梅毒螺旋体。

    (一)形态染色   

    细长,有8~14个细密规则的螺旋,两端尖直。镀银染色为棕褐色。

    (二)致病性和免疫性

    1.致病物质  具有很强侵袭力。

    (1)荚膜样物质。

    (2)透明质酸酶。

    2.所致疾病  主要引起梅毒(2002)。

    (1)后天性梅毒:临床上可分为三期,表现反复、潜伏和再发现象。

    (2)先天性梅毒:垂直传播给胎儿,引起胎儿的全身性感染,导致流产、早产、死胎或出生梅毒儿。

    (三)防治原则

    加强性卫生教育和严格社会管理,确诊后及早使用青霉素彻底治疗。

    三、疏螺旋体

    对人致病的主要有:伯氏疏螺旋体、回归热疏螺旋体和奋森疏螺旋体。

    (一)伯氏疏螺旋体

    1.生物学性状  稀疏纤细,革兰阴性,但不易着色。Giemsa或Wright染色效果较好。

    2.致病性和免疫性

    (1)致病物质:①侵袭力——黏附素。②抗吞噬——外膜蛋白OspA。③内毒素样物质——

细胞壁中的LPS。

    (2)所致疾病:莱姆病的病原体存在异质性,分类尚未统一,目前仍以伯氏疏螺旋体作为莱姆病病原体的统称。

    (二)回归热疏螺旋体

    回归热是由多种疏螺旋体引起的疾病。病人是传染源,由虱、蜱节肢动物叮咬传播。根据传播媒介不同分两类:①虱传回归热(流行性);②蜱传回归热(地方性)。

  (三)奋森疏螺旋体

    为口腔中正常的菌群成员,抵抗力低下时,与梭形梭杆菌大量繁殖,引起奋森咽峡炎、牙龈炎、口腔坏疽等。   

历年经典试题

1.引起梅毒的病原体是(B)

  A.艰难梭菌

  B.苍白密螺旋体

  C.甲型溶血性链球菌

  D.白假丝酵母菌(白念珠菌)

  E.变异链球茵

(2~3题共用备选答案)

  A.黄疸出血症状

B.咽峡炎

C.关节炎及关节畸形

D.脊髓痨及动脉瘤

  E.反复发热与缓解

2.钧端螺旋体感染可引起(A)

3.梅毒螺旋体感染可引起(D)

为您服务

  • 网校咨询:400-011-8090
  • 售后客服:4000118090转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