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上学,大抵是小学六年,中学六年,大学四年。但是有这么一群人,在一所学校里呆够八年才能拿得到毕业证——不是因为留级,而因为他们是北大医学部八年制本硕博连读的医学生。
为什么学医?“我觉得大夫就是神一样的存在啊!”
今年大五的李轶雯是个地道的北京姑娘。说起对于医生这个职业的“第一印象”,轶雯毫不犹豫地用了“高富帅”这么个形容词:“ 最早对于医生的印象来源于20世纪初的一组照片,外科医生举着锯子站在手术台上。当时就被这种工作环境给震撼了。而且自己生病的时候,觉得大夫就是神一样的存在啊!”
![]() 130
|
今年大五的李轶雯未来的理想是想做一名肿瘤外科的医生。 |
但是成为了真正的医学生之后,轶雯对“医生”这个职业却有了完全不同的看法:“表面上,医生好像掌握着对病人的‘生死大权’;但是实际上,大部分医生在面对无法治愈的疾病时都充满了无奈与纠结。如果你像我一样有过临床实习的经历,你就会发现医生这个职业需要背负比常人大得多的心理压力,即使他们和多数病人一样,只是一个平凡的人。”
大三的学妹高畅在成为医学生之前只觉得医生是个“厉害”的职业:“一开始只认为医生是个高尚职业,非常受人尊敬。但是真正开始到医院见习之后,才发现医生的辛苦程度大概是中国所有行业里能算得上‘之最’的。像北医三院的医生,门诊工作量很大;一个外科医生的一台手术,有时候就要持续一整夜,而且不允许出任何差错。他们真的是太辛苦了。”
跟上面两个姑娘对于“医生”这个职业的敬仰相比,今年刚刚从北医八年制毕业的学长孙卓然选择医学专业则纯粹是“误打误撞”:“家里没人学这个,只是听过朋友家学医的孩子说起过这个专业。”但是现在,这位入学前对医学一无所知的同学已经成为了北医三院的一名医生,每周有4天要上手术台,周末还要抽半天坐门诊。说起现在的职业感想,这位小医生最大的感觉就是“充实”:“不仅不断充实专业知识,还要学会更好的与人沟通的技巧,这是在学校很难学到的。”
成为一名医生也许不是每个医学生最后的归宿;但是对于大部分临床医学专业的医学生来说,成为一名医生却是他们心中一直难以割舍的一个梦想。
![]() 43
|
今年已经成为医生的孙卓然正在各科室轮转,仍然在寻找自己最爱的专业。 |
今年刚刚毕业的孙卓然学习的是骨科专业,现在正在北医三院的普外科轮转。对于以后的职业规划,他还并没有确定好最终的方向;但是对于医生目前的职业环境,这位新大夫却明显表现出了一些担忧:“工作强度是之前可以预料到的,但是没想到的是医疗环境如此严峻。真正进到临床之后,遇到的最大问题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患者对你不满意,而且很难沟通。”近期全国各地发生多起严重医患纠纷事件,有医生被打,也有医生受伤,这让孙卓然同学触动很大:“有时候会觉得医院是一个社会矛盾集中爆发的场所——如果你去过医院的急诊室,你一定会对那里拥挤和吵闹的程度吃惊。在这种环境下,大家平常不会在公司、在家里发泄出的怨气,可能就会在医院一瞬间爆发。这是整个医疗体制的问题,并不都是医护人员的责任。”
大五的李轶雯觉得中国医患关系的紧张在一定程度上也因为大众对于医疗常识认识的不足:“很多人只把医生看做一个服务行业,觉得所有治疗都是明码标价,一分价钱一分货,花了这个钱就得治得好病。但实际上,人体是一个太复杂的系统,至今仍存在许多未解之谜;治疗行为也要远远比很多病人想象的复杂的多。如果大家都能对医疗知识有一些更深的了解,大概医患之间的沟通就会顺利一些,关系也不会这么紧张。”
既然职业环境如此严峻, “做医生”还会是医学生毕业后的选择吗?“如果我不想做医生,我在大三或者大四就换专业了。”刚成为医生的孙卓然觉得虽然环境严峻,但是医生这个职业仍然没有脱离原本的崇高意义:“工作中有人骂医生,有人打医生,但是也有人感谢医生。”他一直记得在血管外科轮转时看过的一名病人:“他来自延庆,是哥哥陪着一起来治病的。一进来就住进了ICU,每天维持生命的药得花2000块,对他们的家庭来说是一笔大数目。我每天开药单的时候,总能看到他哥哥脸上明显有为难和烦闷的表情。但是在抬起头面对我时,他却总是一副非常真诚的感激的面孔,反复跟我说着感谢的话。其实,我才应该感谢他们,感谢这些能够信任医生、尊重医生的病人,他们让我感受到了作为医生存在的意义,这也是让我在这个职业中坚持下去的动力。”
大五的李轶雯和大三的高畅也有着毕业后成为医生的打算:“八年的时间,对于一个人来说不算短暂。在这八年中,不管是自己、老师、父母甚至往大了说包括国家,对我们的培养都是下了‘血本’的。如果我们学的这些知识不能够真正的治病救人,这难道不是一种浪费?虽然现在医疗行业的大环境不乐观,但是例数我们接触过的临床老师,大部分都在勤勤恳恳尽职尽责的治病救人,都在为这份事业努力奋斗——这些都让我们相信,医生是一份崇高的职业,未来也一定会是光明的。”
编后语:
跟真正的医生相比,他们只是一群孩子,有着不够成熟懵懂与青涩;
跟同龄的大学生相比,他们又像是一群大人,严谨细致,承担起更加严峻的压力与责任。
他们学习,看到过医学最神奇与崇高的一面;他们实习,也看到过中国医疗最无奈与危险的一面。
他们选择坚持,是因为最初的理想,是因为对专业的热爱,也是因为对这份职业的崇敬与感动。
他们愿意努力,乐意奉献,为这个职业而骄傲,对未来的一切充满乐观;他们是医生的进行时,是希波克拉底誓言的预备军。
他们可能就是我们未来的医生,这真让人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