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二便
1)问大便
健康人一般每日大便一次或隔日一次,成形不燥,干湿适中,排便通畅,多呈黄色,便内无脓血、粘液及未消化的食物等。
(1)便次异常:
便秘:指大便秘结不通,排出困难,便次减少,或排便时间延 长,欲便而艰涩不畅者,亦称大便难。因热结肠道,或 津液亏少,或阴血不足,肠燥失润,传导失常;或气虚 传送无力,或阳虚寒凝,肠道气机滞塞而致。又称冷秘。
泄泻:指便次增多,便质稀软不成型,甚至便稀如水样者。多因内伤饮食、感受外邪、机体阳气不足、情志失调等, 致脾失健运,水湿直趋于下,大肠传导失常而致。 大便溏泄,兼纳少腹胀、大腹隐痛者,属脾胃气虚; 呕恶酸腐,脘闷腹痛,泻下秽臭,泻后痛减者,属伤食; 泻下黄糜,腹痛,肛门灼热者,多属大肠湿热; 黎明前腹痛作泄,泄后则安,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者,称为 “ 五更泄 ” ,多属命门火衰,脾寒失运。
(2)便质异常:
完谷不化:即大便中含有较多未消化的食物。多见于脾胃虚寒 或肾阳虚衰所致的泄泻。
溏结不调:即大便时干时稀。多因肝郁脾虚,肝脾不调而致。若大便先干后稀,多属脾胃虚弱。 脓血便:大便中夹有脓血粘液,多见于痢疾。
便血:若先便后血,便血紫暗,则为远血;先血后便,便血鲜 红,则为近血。
(3)排便感异常:
肛门灼热:指排便时肛门有灼热感。 见于热泻或湿热痢。
里急后重:指腹痛窘迫,时时欲便,肛门重坠,便出不爽。多 因湿热内阻,肠道气滞所致,为痢疾的主症之一。 排便不爽:即排便不通畅,有滞涩难尽之感。 腹痛,泻下黄糜,粘滞不爽,为大肠湿热; 腹痛腹泻而排出不爽,兼腹胀矢气者,为肝郁乘脾; 便泄不爽,夹有未消化食物,酸腐臭秽难闻,泻后 腹痛减轻者,为伤食。
滑泻失禁:指大便不能控制,滑出不禁,甚则便出而不知, 又称滑泻。多因脾肾虚衰、肛门失约所致。
肛门气坠:即肛门有下坠之感,甚则脱肛,常于劳累或排便后加重,多属脾虚中气下陷。
2)问小便
健康成人在一般情况下,日间排尿3~5次,夜间0~1次,每昼夜总 尿量约1000~1800毫升。尿次和尿量受饮水、温度、出汗、年龄等因素 的影响。
(1)尿量异常: 尿量增多:指尿次尿量明显超过正常量次。 小便清长量多,畏寒喜暖者,属虚寒证。 若口渴、多饮、多食,而且多尿、消瘦,属消渴病。
尿量减少:指尿次尿量皆明显少于正常量次。 尿赤量少,多属实热证。 尿少浮肿,为水肿病。
(2)尿次异常: 尿频:即排尿次数增多,时欲小便。 新病小便频数,短赤而急迫,为下焦湿热; 小便频数,量多色清,夜间尤甚,为肾阳不足,肾气不固,膀胱失约。 癃闭:小便不畅,点滴而出为癃,小便不通,点滴不出为闭,统称为癃闭。因肾阳不足,气化无力,开合失司所致者,多属虚证;因湿热下注,或有瘀血、结石阻塞而成者,多属实证。
(3)排尿感异常:
小便涩痛:即小便排出不畅而痛,或伴急迫、灼热等感觉,多因湿热下注所致,见于淋证余沥不尽:指小便后点滴不尽,又称尿后余沥。多因肾气不固,开合失司所致,常见于老年或久病体衰患者。
小便失禁:小便不能随意控制而自遗,称为小便失禁。多属肾气不固,或下焦虚寒,膀胱失约。
遗尿:是指睡眠中小便自行排出,俗称尿床。多属肾气不足,膀胱失约。若神昏而小便自遗,属于危重证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