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1月,中共中央召开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新的中央领导班子,开辟了中国共产党历史的新纪元,毛泽东同志在长征途中审时度势地发表了著名的“八一宣言”,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瓦窑堡召开政治局会议,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和策略,并通过了《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议。毛泽东根据会议精神在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阐明了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路线、政策和策略。
1937年2月,中共中央为实现国共两党重新合作,电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提出五项国策和四项保证,对国民党做了重大的原则上的让步,使国民党原则上接受了中共团结抗战的主张,并对内对外政策上做了某些改变,以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为标志,第二次国共合作基本形成。
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宜言》; 23日,蒋介石发表了承认中国共产党合法地位和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谈话,各民主党派纷纷发表声明,拥护国共两党合作抗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统一战线的理论中实践获得了极大的成功,是因为中共在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主原则,制定了又团结又斗争的政策,采取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方针,应用“有理有利有节”、“利用矛盾各个击破”的斗争策略,以及“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动倒退”。同时党在各抗日根据地普遍建立“三三制”的统一战线政权,实行减租减息、公私兼顾、劳资两利,也获得了很大成功。统一战线争取和团结了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和其他中间力量,建立了同民主党派和无党派爱国人士的合作关系,争取了广泛的同盟者。统一战线中包含着进步势力、中间势力和顽固势力三种政治力量,其范围之广泛,成分之复杂,是中国革命史上前所未有的。然而尽管各阶级、各党派、名阶层都有着不同的阶级利益和政治主张,但在大敌当前和民族危亡的历史关头,它们以民族利益为重,求同存异,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抗日救国这一点上达到了共识,找到了全民族“统一”的精神支点。因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在爱国主义基础上的“统一”,是高度弘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和精神的历史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