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科杂病
凡女子婚后未避孕,有正常性生活,同居2年,而未受孕者——原发性不孕,古称“全不产”。
曾有过妊娠,而后未避孕,又连续2年未再受孕者——继发性不孕,古称“断绪”。
病因病机:肾虚、肝郁、痰湿、血淤
治疗原则:温养肾气,调理气血,辅以心里疏导
诊断
女方检查步骤
(一)询问病史:月经史、带下、既往婚育情况、既往史(生殖道炎症、结核病、阑尾炎手术、甲状腺病等)、家族史。
(二)临床表现:夫妇同居2年或曾孕育后2年,配偶生殖功能正常,未避孕但不能受孕。
(三)检查:
1、体格检查、妇科检查
2、不孕症特殊检查
(1)卵巢功能检查,如:BBT、B超等。
(2)输卵管通畅试验
(3)免疫因素检查,如:抗精子抗体、
(4)宫腔镜、腹腔镜
(5)必要时作CT、MRI检查
治疗
1.肾虚证(阳虚——毓麟珠,阴虚——养精种玉汤)
2.肝郁证——开郁种玉汤
3.痰湿证——苍附导痰丸
4.血瘀证——少腹逐瘀汤
妇女下腹结块,伴有或胀、或痛、或满、或异常出血者,称为癥瘕。
癥:有形可征,固定不移,推揉不散,痛有定处,病属血分。
瘕:假聚成形,聚散无常,推之可移,痛无定处,病属气分。
西医子宫肌瘤或卵巢肿瘤、盆腔炎症包块、子宫内膜异位症结节包块、结核性包块及陈旧性宫外孕血肿等可按本病论治。
本病首见于《素问·骨空论》,《金匮要略》提出治疗症瘕第一方——桂枝茯苓丸
辨证要点:重在辨气病、血病,以及虚实、善恶。
1、气滞血瘀证
妇科证候:下腹部结块,触之有形,按之痛或不痛, 小腹胀满,月经先后不定,经血量多有块,经行难净,经色黯;
全身证候:气滞血瘀证候。
舌 脉:舌质 紫黯,或有瘀斑、瘀点,脉沉弦涩。
治 法:行气活血,化瘀消癥。
方 药:香棱丸或大黄蛰虫丸。
木香 丁香 小茴香 枳壳 川楝子 青皮 三棱 莪术
2、痰湿瘀结证
妇科证候:下腹结块,触之不坚,固定难移,经行量多,淋沥难净,经间带下增多;
全身证候:痰湿瘀结证候。
舌 脉:舌体胖大,紫黯,有瘀斑、瘀点,苔白厚腻,脉弦滑或沉涩。
治 法:化痰除湿,活血消癥
方 药:苍附导痰丸合桂枝茯苓丸。
3、湿热瘀阻证
妇科证候:下腹部肿块,热痛起伏,触之痛剧,痛连腰骶,经行量多,经期延长,带下量多,色黄如脓,或赤白相杂;
全身证候:湿热瘀阻证候。
舌 脉:舌黯红,有瘀斑,苔黄,脉弦滑数。
治 法:清热利湿,化瘀消癥。
方 药:大黄牡丹皮汤加木通、茯苓。
大黄牡丹汤:大黄 丹皮 桃仁 冬瓜仁 芒硝
4、肾虚血瘀证
妇科证候:下腹部结块,触痛,月经量多或少,经行腹痛较剧,经色紫黯有块,婚久不孕或曾反复流产;
全身证候:肾虚证候。
舌 脉:舌黯,脉弦细。
治 法:补肾活血,消癥散结。
方 药:补肾祛瘀汤或益肾调经汤。
补肾祛瘀汤:仙灵脾 仙茅 熟地黄 山药 香附 鸡血藤 三棱 莪术 丹参
子宫肌瘤(石瘕)由子宫平滑肌组织增生而成,多见于30~50岁妇女。子宫增大超过10—12周妊娠子宫,玻璃样变、囊性变、红色样变或子宫出血不能控制。
阴挺:妇女子宫下脱,甚则挺出阴户之外(子宫脱垂),或阴道壁膨出(阴道壁膨出),又称:阴菌,阴脱。
病因:气虚下陷,肾虚不固
病机:冲任不固,带脉提摄无力
病史:有分娩损伤史,或产后过早操劳负重,或长期咳嗽、便秘史。
子宫脱垂分三度
Ⅰ° 子宫颈下垂到距处女膜缘<4cm,未达处女膜缘(轻型),或已达处女膜缘,阴道口可见宫颈(重型),但不超越阴道口。
Ⅱ° 轻型:宫颈脱出阴道口,宫体仍在阴道内;重型:子宫颈及部分子宫体脱出于阴道口外。
Ⅲ °宫颈及整个子宫体脱出于阴道口外。
辨证要点:
气虚:子宫下移,小腹下坠,四肢无力,精神疲倦。——补中益气汤++川断、金樱子
肾虚:子宫下脱,腰酸腿软,头晕耳鸣,小便频数。——大补元煎++金樱子、芡实、鹿角霜、紫河车
基本治则:虚者补之,陷者举之,脱者固之。
女性内生殖器及其周围的结缔组织、盆腔腹膜发生的炎症,称为盆腔炎。
特征:下腹部疼痛,或伴有发热。
急性PID诊断
病史 近期有经行、产后、妇产科手术、房事不洁病史
临床表现
下腹疼痛,甚至剧痛,伴高热不退,面色潮红,赤白带下或恶露量多,或脓血,或伴有腹胀、腹泻、尿频、尿急等 。
体格检查
全身表现:急性病容,心率加快。
腹部检查:腹胀,全腹压痛、反跳痛、肌紧张,以下腹部明显
妇科检查:
阴道可有充血、有脓性分泌物,有灼热感;
宫颈充血水肿,抬举痛;
宫体压痛明显,稍大,活动受限;
双侧附件压痛明显,扪及增厚或包块。
辅助检查
血分析:白细胞增多,粒细胞更明显。
血或分泌物培养可见致病菌。
后穹隆穿刺:可抽出脓液。
B超检查:可见盆腔内有炎性渗出液或肿块。
急症处理
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以清热解毒为主,祛湿化瘀为辅。
中西医结合治疗:应用抗生素,注意酸碱、电解质平衡,适量输液、降温。盆腔脓肿形成时-----积极抗感染后行手术治疗。
抗生素使用的原则:联合用药 足量 足够疗程
辨证论治(10分钟)
发病急、病情重、病势凶险。
病因以热毒为主,兼有湿、瘀。
临证以清热解毒为主,祛湿化瘀为辅。
辨证论治
1.热毒炽盛证——五味消毒饮合大黄牡丹汤。
(金银花 野菊花 蒲公英 紫花地丁 紫背天葵)
(大黄 牡丹皮 桃仁 冬瓜仁 芒硝)
2.湿热瘀结证——仙方活命饮加苡仁、冬瓜仁。
肛门纳药
1.野菊花栓剂 1粒
纳入肛门内7—10cm QD×30
2.盆炎清栓 1粒
纳入肛门内7—10cm QD×30
慢性PID 也叫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
病因病机:湿热蕴于子宫胞络——冲任带脉功能失调。
诊断
1.病史:急性盆腔炎、阴道炎、节育及妇科手术感染史,或不洁性生活史
2.临床表现 :
下腹部疼痛,痛连腰骶,可伴有低热起伏,易疲劳,劳则复发,带下增多,月经不调,不孕等。
辨证论治
以慢性、持续性下腹痛为主要症状。
结合全身证候辨其寒热虚实
实证多,虚中夹实少
采用综合治疗方法
治疗中注意祛邪与扶正的关系
1.湿热蕴结证——银甲丸
2.气滞血瘀——膈下逐瘀汤
3.寒湿凝滞证——少腹逐瘀汤
(小茴香 干姜 蒲黄 五灵脂 延胡 没药 当归 川芎 赤芍 肉桂)
4.气虚血瘀证 ——理冲汤
子宫内膜异位症 痛经特点:为渐进性、继发性痛经。于月经前1-2天出现,月经第一天最剧烈,以后逐渐减轻并持续整个月经期,疼痛部位多为下腹深部和腰骶部,并向阴道、会阴、肛门、大腿放射。部分患者有慢性盆腔痛、性交痛。
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病 病机:瘀血阻滞冲任、胞宫。血淤为其病理实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