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工程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纺织、服装为特色,工、理、文、艺术、管、经、法、教等多科性特色鲜明的高校。学校前身为1912年创办的北京高等工业专门学校机织科,1978年建校为西北纺织工学院,2006年更名为西安工程大学。学校拥有金花、临潼两个校区,占地108万平方米,现有教学单位13个,本科专业54个,教师1200余人,教师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教育部高等学校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3人,博士生导师21人;正高级职称200余人,其中一、二、三级教授26人,副高级职称488人;具有博士学位200余人。国家级优秀教师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3人;陕西省"三五人才"4人,陕西省"三秦学者"特聘教授1人,陕西省教学名师6名,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5人。目前各类在校学生2万余人,其中各类在校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2080人。
学校1959年开始招收纺织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首批批准的学士、硕士学位授权单位。经过多年的发展,特别是在"十一五"期间,学校研究生教育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基本形成了以工为主,纺织服装为特色,工学、法学、文学、理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多学科、多层次发展的学科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现有联合培养博士点2个(与苏州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联合培养),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0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5个,全日制专业学位2个类别12个领域(专业),非全日制专业学位3个类别(工程硕士、高校教师、MBA,其中工程硕士11个领域),中外联合办学硕士点1个,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点9个,拥有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推荐权。
学校十分重视研究生导师队伍的建设,现有博士生导师21人,硕士生导师550余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并外聘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8人。"十一五"以来学校承担陕西高等教育教学研究项目10项;国家攻关项目、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创新项目30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40余项;获得省部级以上奖5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学术论文被SCI、EI、ISTP收录1400余篇。
学校十分重视研究生教育培养基地的建设,拥有以解放军总后军需装备研究所、山东如意、广东溢达、深圳理士奥、新疆天山等为龙头的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的产学研结合体,提供了研究生培养的坚实基地。一批有建树的企业家和技术骨干受聘为我校研究生导师和客座教授,成为研究生培养的一支重要力量。
学校十分重视研究生教育的科研条件,每年都投入一定经费进行研究生工作室的建设。新建研究生导师工作室150余间,拥有设备先进、仪器一流的院士基地,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这些条件为研究生的培养,保证质量,出好成绩提供了的坚实的基础。
学校十分重视研究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设有研究生创新基金,实施了研究生优秀学位论文的评选,进行了研究生公开发表学术成果的奖励,开展了"以科技创新为主题,以科教服务为中心"的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在西安、绍兴、厦门、东莞、宁夏等地建有研究生创新活动基地。近年来,研究生发表的高水平学术论文每年均以20%以上的速度递增,在"挑战杯"等科技创新活动中多次获得可喜成绩。
学校十分重视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坚持走内涵建设和特色发展之路。围绕研究生素质的提高和"高目标、高起点、高要求"的培养方针,坚持实行"教学和科研并重"的原则,完善学位制度,健全监控体系,创新培养模式。在工作中狠抓学风建设与学术道德建设,在培养中加强论文中期检查、中期考核筛选、论文双盲评审、预答辩、答辩等过程管理,保证了学位授予质量。
学校十分重视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合作与交流。近年来,学校已与国(境)外近多所大学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开展了四大模块、形式多样的研究生教育国际合作项目,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有力地促进了我校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
学校十分重视研究生的就业工作,就业形势良好,就业率一直在95%以上。我校建立了毕业生档案和就业企业档案,为国家输送了许多优秀研究生毕业生,涌现出了美国、澳洲等大学的终身教授、国内知名的企业家、将军等一大批成功人士,他们正活跃在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高新企业,已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为国家发展和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目前,学校研究生教育以"发展办学规模,提高培养质量,注重科技创新,科学规范管理"为工作指导思想,坚持"以培养质量为核心,以科技创新为灵魂"的培养理念,以"三大工程、四大任务、五大基地"为建设内容,为实现研究生教育"十二五"发展规划,把我校建成特色鲜明、国内知名的教学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长风破浪,宏图大展。值此之际,衷心祝愿广大考生取得优异成绩,热忱欢迎广大青年才俊来西安工程大学进行研究生的学习深造,攀登科学技术高峰,成为国家栋梁之才!
我校与国(境)外高校合作联合培养研究生项目
目前,我校与12个国家和地区近40所大学、研究机构联合培养研究生,每年在研究生中选送一定数量的学生赴国外深造,培养了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具体项目如下:
1、硕博连读联合培养项目
(1)选拔对象:我校在读全日制硕士学位研究生或者我校全日制硕士毕业研究生。
(2)培养模式:在国内1年左右,完成我校(硕士)学位课程后,即赴国外进行课题研究及论文,并完成合作单位硕士、博士培养方案规定的环节,达到要求者授予我校硕士学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注册),同时授予国外合作院校硕士及博士学位(教育部备案)。如已经获得我校硕士学位者,即可赴国外攻读博士学位。
(3)培养费:正常缴纳我校培养费,缴纳合作院校培养费(减免学分互认的课程费用,并根据协议及奖学金情况,优惠约20%-80%)。
(4)合作学校及专业:
2、双硕士学位联合培养项目
(1)选拔对象:我校在读全日制硕士学位研究生。
(2)培养模式:在国内1年,完成我校硕士学位课程后,即赴国外进行课题研究及论文1-1.5年,此期间还要求完成国外合作单位除学分互认之外的其他课程学习及规定环节。达到要求者分别授予我校和国外合作院校硕士学位(教育部备案),时间约2.5年。
(3)培养费:正常缴纳我校培养费,缴纳合作院校培养费(美国院校减免学分互认的课程费用,并根据协议优惠约40%)。
(4)合作学校及专业:
3、短期国外课题研究访问项目
(1)选拔对象:我校在读全日制硕士学位研究生。
(2)外出期限:3-12个月;免交国外学费,生活费自理(其中德国罗伊特林根大学以奖学金的形式按月提供生活补助)。
(3)合作学校及专业:
4、直接攻读国(境)外硕士学位研究生项目
(1)招生对象:获得国家承认的本科学历及学士学位人员;或参加2014年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成绩在一定分数线以上者。
(2)培养模式:国内约1年,强化语言及学习学位课(选修本校硕士课程,必修约4门国外学分互认课程约计16个学分),后赴国外1-1.5年。完成申请院校规定学位相关环节后,授予申请院校硕士学位。【如果学生因故未能出国,亦可报名参加全国招收硕士学位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简称:统招),或者参加全国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资格考试(简称GCT,亦称在职研究生联考),符合条件者本校将优先录取,以上学分均转为正式学分,且学分3年内有效】。
(3)培养费:正常缴纳我校培养费1年,之后缴纳合作院校培养费(减免学分互认课程的费用,剩余部分根据协议优惠约20-40%)。
(4)合作学校及专业:以上各校均可。
备注:以上各项目具体名额、选派程序,请咨询研究生部,或留意研究生部网站信息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