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都网校 > 关于文都网校

医学动态

更多

TO医生:您有医疗辐射防护意识吗?

  今年初,武汉协和医院妇产科的3位女医师先后被确诊为甲状腺癌。时至今日,关于该事件的争论仍没有一个确切的结论。

  集中患癌是否偶然?实际上,仔细检索一下就会知道,医用辐射安全事故并非偶发,很多大型医疗设备都具有一定的辐射副作用,而医院及医护人员防护意识不足,过去已经出现多起因医用放射源被盗、被弃、被捡拾而引发恶果的事件。

  但是,政府、医疗机构、医护人员和社会公众至今仍未重视医疗辐射安全。

  在美国拍X线片,陪护者一律被隔离在有辐射的房间之外,安置和陪护受检者则完全是工作人员的职责,不需要其他人介入。在拍片曝光前,工作人员会用铅防护器材遮挡或包裹好受检者除受检部位以外的重要和敏感器官(如甲状腺、乳腺、生殖腺、颅脑和眼睛等)。而国内,却未见任何防护用品和设施。

  核医学科是医院涉及医疗辐射安全的重要部门。虽然医院的每一处放射线工作间均贴有辐射防护警示标识,但是,有多少人注意并了解这样的警示,又有多少工作人员重视受检者及其陪护人员的防护呢?

  在大医院的核医学科中,经常可以看到陪护人员没有采取任何防护措施就进入受检者隔离房间与刚注射了放射性核素示踪剂的受检者接触,工作人员看见了也不阻止。受检者和工作人员居然共用一个进出口。更严重的是,一些刚刚做完核医学检查的受检者没在隔离间滞留足够时间就被允许离去。

  而按照规定,该科室的工作人员和受检者应有各自的出入口和通道,陪护人员严禁进入,凡接受放射性核素示踪剂注射的受检者在规定时间内不得离开隔离房间。当达到规定滞留时间后,受检者必须到专用卫生间排尿、排便才可以离去(含有放射性核素的排泄物会经专用管道集中到安全的地方被无害化处理)。这一系列安全规程可以保证放射性核素的辐射风险被降低到可接受水平,从而最大限度地保证公众安全。

  目前,随着放射性核素示踪剂的医疗设备越来越多样化,这类具有辐射风险的设备开始逐渐分布到非核医学科室,如介入手术和微创手术,引入X线机已经是常见现象,甚至存在为片面追求图像而不当增大照射剂量的现象。虽然手术质量提高了,但辐射风险也增加了。医院管理者意识到这些潜在的危险了吗?还有一些体检机构,为了节省成本,仍沿用X线透视法。相对于拍片,透视会让受检者多吃数十倍的辐射剂量,且图像质量差,漏诊、误诊率也很高。发达国家早就由CT替代透视了,但是很多受检者并不知情。

  随着CT技术的发展和普及,CT过度检查成为普遍现象。几年前,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ICRP)做了一项统计,在北京市做诊断检查的人中,至少有2/3接受了X线照射(含CT检查)。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辐射防护专家表示,做一次CT全身扫描会增加8%的辐射致癌风险,结合ICRP的研究结果估算,北京每年大约有350人可能因照射X线而诱发癌症、白血病或其他遗传性疾病。因此,当前亟须向医务人员重申严格遵守ICRP的X线实施三原则,即“使用正当化原则、最优化原则和剂量限制原则”。

  为此,在普及设备的同时,我们呼吁辐射防护措施也要跟进。通过医院信息系统(HIS)实现对每一位受检者辐射频次和累积吸收剂量的控制在理论上是可行的。实施的前提是,具备受检者诊断检查的单次或多次辐射吸收剂量的完整记录,明确辐射频次和累积吸收剂量的控制标准,且可联网调阅受检者在多所医院的就诊信息,或不同医院之间的患者资料可以被有条件的互认。对此,不仅医疗行业主管部门应该有所作为,医疗器械生产企业也是大有可为的。

为您服务

  • 网校咨询:400-011-8090
  • 售后客服:4000118090转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