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外科主治医师辅导:骨科最常见临床症状
骨科最常见临床症状
【疼痛】
疼痛是人体对机体内、外各种伤害性刺激所产生的一种生理反应,是一种复杂的主观感觉。
(一)疼痛的意义
1.保护作用:当人体受到伤害性刺激时,由于疼痛感觉而本能地引起迅速的防御反应,以防止进一步损害。
2.疾病信号:由于这种信号促使人们就医而采取相应措施。
3.协助诊断:疼痛是诊断多种疾病的依据,也常常是骨伤科病员就诊时的并发症或主要症状。
4.避免进一步损伤:由于疼痛限制了机体活动,迫使病人休息,对疾病的康复有积极作用。
(二)疼痛的病因
1.创伤:如骨折、关节脱位、软组织损伤等。
2.炎症:如化脓性感染(骨髓炎、关节炎等)、气性坏疽、骨关节结核等。
3.肿瘤:肿瘤组织呈膨胀性生长或肿瘤压迫周围组织时均产生疼痛,其特点是逐渐加重。
4.缺血:如脉管炎、动脉栓塞、.骨筋膜室综合征等。
5.周围血管性疼痛:如雷诺病、红斑性肢痛症。
6.骨质疏松:老年人骨质疏松可产生局部或全身性疼痛。
7.畸形:如先天性髋关节脱位、马蹄足、足内翻或足外翻等,患处可有长期疼痛。
8.骨关节退行性变:包括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及关节退变增生性炎症。
9.软组织劳损:如腰肌劳损、髌下脂肪垫劳损等。
10.自主神经反射性疼痛:如灼痛、幻肢痛、断肢痛等。
11.其他:如肋间神经痛、痛风、风湿关节炎及骨生长痛等。
(三)疼痛学说
1.闸门学说:认为疼痛的产生取决于刺激所兴奋的传人纤维的种类和中枢的功能结构特征。当细纤维的活动增强时可以打开闸门,对中枢持续发放冲动而致痛。而当粗纤维的活动相对较强时,闸门关闭,冲动传导受阻。
2.特异学说:神经系统对伤害性刺激有特殊的感受器,即丘脑一皮质感觉区细胞,并通过其独自的传导途径传导。
3.型式学说:Goldscheider的型式学说认为,是非特异感受器受刺激后向中枢发放大量冲动,总输出量超过临界水平而产生疼痛。
(四)疼痛的分类
1.按疼痛来源,分为牵涉痛、放射痛、反射痛、转移性痛和心理性痛。
2.按发病机制,分为生理病理性痛与精神心理性痛。
3.按病情,分为短暂性疼痛、急性疼痛与损伤疼痛。
4.按疼痛性质,分为钝痛、酸痛、胀痛、闷痛、锐痛、刺痛、切割痛等。
5.按疼痛时间,分为一过性痛、问断性痛、周期性痛、持续性痛等。
(五)疼痛评分法
疼痛定量评分法很多,简介两种:
1.口述分级评分法:分四点与五点评分法。
(1)四点口述分级评分法:①无疼痛。②轻微疼痛。③中等度疼痛。④剧烈疼痛。每级为1分。
(2)五点口述分级评分法:①轻微疼痛。②引起不适感的疼痛。③具有窘迫感的疼痛。④严重疼痛。⑤剧烈疼痛。
2.行为疼痛测定法:六点行为评分法:①无疼痛。②有疼痛,但容易忽视。③有疼痛,无法忽视,不干扰日常工作。④有疼痛,无法忽视,干扰注意力。⑤有疼痛,无法忽视,所有日常工作都受影响,但生活能基本自理。⑥剧烈疼痛,需休息和卧床休息。每级1分,从0分(无疼痛)到5分。
【步态异常】
步态即人体行走时的姿态,是人体结构、功能、行为及心理活动在行走时的外在表现。正常步态包括触地相与跨步相两个阶段,前者占步态周期约60%,后者占40%。当人体某部位产生病变时,可产生以下不同的异常步态。
1.肢短步态:肢体短缩~E3cm以内时,由于骨盆倾斜代偿而无跛行。肢体短缩在3cm以上时,患者常以患侧足尖着地或健肢屈膝行步。
2.疼痛步态:当患肢负重疼痛时,步态急促不稳,患肢触地相缩短,而双足触地相延长。
3.强直步态:由于创伤、炎症等原因导致下肢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强直时,可产生各种不同的强直步态,如髋关节强直呈鞠躬步态或足尖步态,膝关节强直多呈足尖步态或划弧步态,踝关节强直多呈鞠躬型跛行。
4.摇摆步态:多见于先天性髋关节脱位与臀中肌瘫痪者。若发生在双侧,行走时躯干交替向左右倾斜,又称鸭步。
5.剪刀步态:多见于脑瘫患者,步行时一侧肢体总是插至对侧肢体前方,前后交叉移动。
6.压腿步态:多见于脊髓灰质炎后股四头肌麻痹患者,患者以手掌按压患膝上方才能行走。
7.跟行步态:多见于胫神经麻痹患者,足不能跖屈。
8.跨阈步态:多见于腓总神经麻痹患者。由于足下垂,行走时必须高抬患肢才能跨步,以免跌倒。
9.外八字步态:多见于臀肌挛缩患者,行走时双下肢呈外旋外展位行走。
10.痉挛性步态:各种脑部、椎体束、脊柱及脊髓病变导致的偏瘫、截瘫、脑瘫等都可产生痉挛性步态。偏瘫多呈划圈步态(割草步态),严重者呈跳跃步态。截瘫呈特有的摇摆步态(公鸡步态)。